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信仰心态研究--以武汉地区高校为例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一、绪言第13-21页
 (一) 选题缘由第13页
 (二)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 理论意义第13-14页
  2. 实践意义第14页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4-17页
  1. 大学生第14页
  2. 多元文化第14-15页
  3. 信仰及信仰心态第15-17页
 (四) 研究方法及理论视角第17页
  1. 研究方法第17页
  2. 理论视角第17页
 (五) 研究过程及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第17-21页
  1. 研究过程第17-18页
  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第18-21页
二、研究综述第21-27页
 (一)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21-26页
  1. 大学生信仰的基本状况和总体态势第21-22页
  2. 大学生信仰基本成因的分析研究第22-23页
  3. 大学生信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第23-24页
  4. 大学生信仰的基本内容的相关研究第24-26页
 (二)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6页
 (三) 对相关研究的评价第26-27页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信仰心态的现状第27-37页
 (一) 主流文化——主流信仰心态占主导地位第27-31页
  1. 马克思主义信仰处于核心地位,大学生认可度较高第27-29页
  2.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有一定的认知第29-31页
 (二) 文化多元化——信仰心态多样化,信仰问题突出第31-37页
  1. 西方文化的渗透——信仰心态的功利化第31-33页
  2. 文化的冲突和矛盾——信仰心态的模糊第33-35页
  3. 网络虚拟文化——信仰心态的迷失第35-37页
四、大学生信仰心态形成的作用机制第37-50页
 (一) 自我认知——信仰需求的形成第37-40页
  1. 自我认知的态度——对信仰重要性的认知第38-39页
  2. 自我认知与行为方式的一致性第39-40页
 (二) 政治经济体制——信仰意向的形成第40-42页
  1. 国家主流意识——大学生信仰意向主流化第40-41页
  2. 社会问题的出现——大学生信仰意向的动摇第41-42页
 (三) 学校及家庭教育——信仰人格的形成第42-48页
  1. 学校教育——培养大学生信仰人格的主要途径第42-45页
  2. 家庭教育——大学生信仰人格形成的“第一课”第45-48页
 (四) 社会舆论——信仰情感的形成第48-50页
  1. 大众传播媒介导致大学生信仰情感的空虚第48页
  2. 同辈群体间的互动导致大学生信仰情感上依赖第48-50页
五、对策及建议第50-56页
 (一) 强化大学生对信仰心态的认知,确立信仰需求第50-51页
  1. 增强大学生对信仰心态重要性的认知第50页
  2. 帮助大学生认清主流信仰之外的信仰第50-51页
 (二) 加强主流信仰理论的研究,引导大学生信仰意向的形成第51-52页
  1.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引导大学生信仰心态走向主流第51页
  2. 实现理论的创新,使其与时代发展需要相符第51-52页
 (三) 提高对信仰教育的重视,完善教育理念第52-54页
  1. 丰富高校信仰教育内容,促进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第53-54页
  2. 重视家庭信仰教育,为大学生信仰心态铺垫根基第54页
 (四) 净化舆论环境,为大学生信仰心态的构建创造良好条件第54-56页
  1. 整顿网络文化,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第54-55页
  2. 发挥传媒的宣传作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第55-56页
小结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59页
附录第59-65页
后记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清末民初西方思潮影响下的大学男女同校研究
下一篇:基于博客提升师范生反思能力的行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