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目录 | 第1-6页 |
文章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论 | 第8-27页 |
一、地理认知与社会控制概念的界定 | 第8-14页 |
1、地理认知 | 第8-12页 |
2、社会控制 | 第12-14页 |
二、尺度与资料——研究的时段及地域范围 | 第14-18页 |
1、空间中的时间——历史感与时段选择 | 第14-15页 |
2、时间中的空间——在地感与地方资料 | 第15-18页 |
三、历史地理学的角色 | 第18-23页 |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构成 | 第23-25页 |
五、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未来发展 | 第25-27页 |
1、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2、本文研究的未来 | 第26-27页 |
第一章:清代泰顺的自然地理认知 | 第27-58页 |
一、山海之间、浙闽之交的地理位置 | 第27-34页 |
1、泰顺县的自然地理状况 | 第27-30页 |
2、泰顺县的建立 | 第30-32页 |
3、泰顺城墙的修建及建县后的战乱 | 第32-34页 |
二、官方文献中的自然地理认知 | 第34-39页 |
三、民间文献中的自然地理认知 | 第39-42页 |
四、县域地图所反映的地理认知 | 第42-58页 |
1、泰顺县域地图的存留情况 | 第44-45页 |
2、县域地图所反映的地理认知异同 | 第45-55页 |
3、县域地图中地理认知选择 | 第55-58页 |
第二章:清代泰顺的经济地理认知 | 第58-78页 |
一、官方视野中的泰顺经济 | 第58-60页 |
二、民间视野中的泰顺经济 | 第60-72页 |
1、民间文献中的经济地理认知 | 第60-61页 |
2、廊桥的大量建造 | 第61-68页 |
3、桥梁修建与民间财富 | 第68-72页 |
三、清代移民的进入 | 第72-78页 |
第三章:清代泰顺的文化地理认知 | 第78-90页 |
一、泰顺县内风俗 | 第78-80页 |
二、地方文风的维护 | 第80-82页 |
三、地方文人的交游 | 第82-84页 |
四、乡贤标准与地方文化主导权——以乡贤祠的争论为中心 | 第84-90页 |
1、《分疆录》对雍正《泰顺县志》的指责 | 第86页 |
2、乡贤祠的争论 | 第86-89页 |
3、争论的实质 | 第89-90页 |
第四章:清代官方的社会控制与泰顺的情况 | 第90-109页 |
一、"冲繁疲难"的提出 | 第90-92页 |
二、县的分等与官缺 | 第92-95页 |
三、对"冲繁疲难"的再审视 | 第95-99页 |
四、泰顺县的等第及其官员配属 | 第99-109页 |
1、泰顺县的等第 | 第99-100页 |
2、泰顺县知县的任职情况 | 第100-107页 |
3、知县的属员 | 第107-109页 |
第五章:清代泰顺民间的社会控制 | 第109-122页 |
一、地方精英于地方上的作为 | 第109-111页 |
1、对地方精英行为的约束 | 第109-110页 |
2、对地方官员的期望 | 第110-111页 |
二、宗族势力在地方的发展——以司前镇陶氏家族为例 | 第111-117页 |
三、地方动乱时地方精英的立场 | 第117-122页 |
结论:地理认知与社会控制 | 第122-129页 |
一、地方地理认知的角度:主观性与时代性 | 第122-124页 |
二、社会控制的时空变化 | 第124-125页 |
三、地理认知下的社会控制 | 第125-129页 |
附表:乾隆嘉庆朝浙江省府县划等情况 | 第129-16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63-172页 |
后记 | 第172-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