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人体生理学论文--神经生理学论文

大鼠喉运动神经元的呼吸功能和非呼吸功能的中枢调控

中文摘要第1-20页
ABSTRACT第20-27页
符号说明第27-2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29-37页
     ·喉的概述第29页
       ·喉的解剖第29页
       ·喉肌第29页
       ·喉的神经支配第29页
     ·喉的功能第29-31页
       ·呼吸功能第30页
       ·发声功能第30页
       ·气道保护功能第30-31页
     ·喉运动神经元第31-32页
       ·分类第31页
       ·膜电位特点第31页
       ·形态结构特点第31-32页
     ·喉前运动神经元第32-34页
       ·孤束核第33页
       ·延髓腹侧呼吸组第33页
       ·中缝核和网状结构第33页
       ·脑桥呼吸组第33-34页
       ·发声神经传导路径中的喉前运动神经元核团第34页
     ·喉运动的中枢模式发生器第34页
     ·喉上神经刺激诱发呼吸暂停反射的神经调控第34-35页
     ·喉运动神经元接收神经递质的投射第35-37页
第二章 喉上神经电刺激诱发呼吸暂停反射的神经调控路径第37-44页
     ·前言第37页
     ·材料和方法第37-39页
       ·实验动物第38页
       ·电生理学方法第38-39页
       ·数据分析第39页
     ·结果第39-42页
       ·喉上神经刺激诱发呼吸暂停第40页
       ·Isoguvacine显微注射第40-42页
     ·讨论第42-44页
       ·吸气抑制与呼气性喉运动神经元簇发放电相关第42-43页
       ·呼气性喉运动神经元簇发放电与膈神经放电缺失的非相关性第43-44页
第三章 大鼠呼气性喉运动神经元接收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投射第44-58页
     ·前言第44-45页
     ·材料和方法第45-48页
       ·细胞内标记实验第45-46页
       ·逆向神经示踪实验第46-47页
       ·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第47-48页
     ·结果第48-54页
       ·细胞内记录和标记第48-50页
       ·逆向示踪研究第50-54页
     ·讨论第54-58页
       ·儿茶酚胺类递质到呼气性喉运动神经元的投射第55-56页
       ·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投射的来源第56-57页
       ·功能学讨论第57-58页
第四章 P物质,酪氨酸羟化酶和5-羟色胺免疫阳性神经突触终端在大鼠疑核尾段的分布和超微结构研究第58-81页
     ·前言第58-59页
     ·材料和方法第59-63页
       ·共聚焦显微镜学第59-60页
       ·电生理学第60-61页
       ·电镜学第61-62页
       ·共聚焦显微镜和电镜学方法学数据分析第62-63页
       ·统计分析第63页
     ·结果第63-76页
       ·P物质,酪氨酸羟化酶和5-羟色胺免疫阳性神经终端在疑核尾段的分布第63-69页
       ·电生理结果第69页
       ·P物质阳性轴突终端与吸气性神经元形成突触结构第69-74页
       ·疑核尾段大胞体非免疫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研究第74-76页
     ·讨论第76-81页
       ·方法学讨论第76-77页
       ·P物质,酪氨酸羟化酶和5-羟色胺阳性突触在疑核尾段的分布第77-78页
       ·疑核尾段大胞体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和突触学以及P物质突触终端与吸气性喉运动神经元的超微机构关系第78-79页
       ·P物质神经传递的神经细胞来源第79页
       ·P物质的功能第79-81页
第五章 大鼠喉运动神经元接受胆碱能输入信息:在体电生理学和显微镜形态学研究第81-93页
     ·前言第81-82页
     ·材料和方法第82-85页
       ·实验动物第82页
       ·电生理学第82-83页
       ·免疫组化和分析第83-85页
     ·结果第85-90页
       ·呼气性喉运动神经元第85页
       ·囊泡乙酰胆碱转运体免疫阳性突触小结与喉运动神经元形成"密切接触"第85-90页
     ·讨论第90-93页
       ·喉运动神经元上的胆碱能输入信息第90-91页
       ·方法学第91页
       ·胆碱能输入信息的功能和重要性第91-93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93-95页
     ·总结和主要创新点第93-94页
     ·展望第94-95页
附录1第95-96页
附录2第96-97页
附图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12页
致谢第112-11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4-11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国内外学术会议第115-116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16-117页
英文论文1第117-139页
英文论文2第139-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cγRs在ITP中的表达及调控研究
下一篇:水飞蓟宾纳米晶释药系统的构建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