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轮南古潜山构造变形与油气成藏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 1.1 论文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9-10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2-22页 |
| 2.1 塔里木盆地概况 | 第12-13页 |
| 2.2 研究区位置及概况 | 第13-14页 |
| 2.3 地层沉积特征 | 第14-20页 |
| 2.4 区域不整合界面特征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研究区构造变形分析 | 第22-30页 |
| 3.1 区域构造特征 | 第22-25页 |
| 3.2 局部构造特征 | 第25-27页 |
| 3.2.1 西部斜坡带 | 第25-26页 |
| 3.2.2 桑塔木断垒及桑南斜坡 | 第26-27页 |
| 3.2.3 中部斜坡带 | 第27页 |
| 3.3 构造变形分析 | 第27-30页 |
| 第四章 轮南古潜山构造演化分析 | 第30-34页 |
| 4.1 稳定期 | 第30页 |
| 4.2 雏形期 | 第30-31页 |
| 4.3 剥蚀期 | 第31页 |
| 4.4 反转期 | 第31页 |
| 4.5 定型期 | 第31-34页 |
| 第五章 研究区石油地质特征 | 第34-40页 |
| 5.1 储层特征及烃源岩 | 第34-36页 |
| 5.1.1 储层特征 | 第34-36页 |
| 5.1.2 烃源岩 | 第36页 |
| 5.2 储盖组合 | 第36-37页 |
| 5.3 油气藏类型及特征 | 第37-40页 |
| 第六章 构造活动与油气成藏关系 | 第40-44页 |
| 6.1 油气富集规律 | 第41页 |
| 6.2 油气成藏要素分析 | 第41-42页 |
| 6.3 构造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 第42-44页 |
| 6.3.1 有利于储层形成及改善 | 第42页 |
| 6.3.2 为油气运移提供通道 | 第42-43页 |
| 6.3.3 构造反转促使油气再分配 | 第43-44页 |
| 结论与认识 | 第44-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致谢 | 第48-50页 |
| 作者简介 | 第50-5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