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息科技政府监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10-20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3、文献简要述评 | 第15-16页 |
(三)理论工具 | 第16页 |
1、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6页 |
2、金融监管理论 | 第16页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2、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五)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2、研究内容 | 第18页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18-20页 |
1、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2、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二、商业银行信息科技政府监管现状 | 第20-30页 |
(一)商业银行信息科技政府监管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1、商业银行 | 第20页 |
2、商业银行信息科技 | 第20-21页 |
3、商业银行信息科技政府监管 | 第21页 |
(二)商业银行信息科技政府监管的必要性 | 第21-23页 |
1、金融稳定需要加强商业银行信息科技政府监管 | 第21-22页 |
2、社会公众对商业银行优质产品服务的强烈需求 | 第22页 |
3、商业银行对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引起更多风险 | 第22-23页 |
(三)商业银行信息科技政府监管的执行主体 | 第23-24页 |
1、中国人民银行 | 第23页 |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第23页 |
3、公安部 | 第23-24页 |
(四)商业银行信息科技政府监管的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五)商业银行信息科技政府监管的法律依据 | 第25-26页 |
(六)商业银行信息科技政府监管的主要手段 | 第26-28页 |
1、现场检查 | 第26-27页 |
2、非现场监管 | 第27页 |
3、信息科技评级 | 第27-28页 |
(七)商业银行信息科技政府监管的执行过程 | 第28-30页 |
1、事前监管 | 第28页 |
2、事中监管 | 第28-29页 |
3、事后监管 | 第29-30页 |
三、商业银行信息科技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第30-37页 |
(一)访谈分析 | 第30-31页 |
1、访谈对象确定 | 第30页 |
2、访谈内容整理 | 第30-31页 |
(二)主要问题 | 第31-34页 |
1、监管法规体系尚不健全 | 第31-32页 |
2、监管手段运用不够充分 | 第32页 |
3、监管资源配备明显不足 | 第32-33页 |
4、多头负责造成重复监管 | 第33-34页 |
(三)原因分析 | 第34-37页 |
1、监管理念不适应外部环境 | 第34页 |
2、科技发展创新带来新挑战 | 第34-35页 |
3、监管人员数量不满足要求 | 第35-36页 |
4、合力监管局面还没有形成 | 第36-37页 |
四、国外商业银行信息科技政府监管经验与借鉴 | 第37-39页 |
(一)监管政策制定,完善监管体系 | 第37页 |
(二)监管部门设立,实现充分赋权 | 第37页 |
(三)沙箱机制建设,提前暴露风险 | 第37-38页 |
(四)监管科技创新,增强监管能力 | 第38-39页 |
五、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科技政府监管的建议 | 第39-44页 |
(一)转变理念充分运用监管手段 | 第39-40页 |
1、树立正确监管理念 | 第39页 |
2、加强监管科技建设 | 第39页 |
3、综合运用监管手段 | 第39-40页 |
(二)丰富监管资源提升监管水平 | 第40-41页 |
1、加强培养综合素养 | 第40页 |
2、合理分配监管任务 | 第40-41页 |
3、引入社会科技力量 | 第41页 |
(三)建立协同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 第41-42页 |
1、加强跨行业合作 | 第41页 |
2、加强跨部门合作 | 第41-42页 |
3、加强国际间合作 | 第42页 |
(四)借鉴先进经验健全法制体系 | 第42-44页 |
1、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 第42页 |
2、构建新的监管体系 | 第42-43页 |
3、建立沙盒监管机制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附录 | 第48-57页 |
个人简历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