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化学电源、电池、燃料电池论文--燃料电池论文--生物化学燃料电池、微生物燃料电池论文

微生物燃料电池去除有机氯的应用基础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引言第16-30页
    1.1 有机氯代化合物简介第16页
    1.2 有机氯代化合物的污染及危害第16-18页
    1.3 有机氯的去除方法第18-22页
        1.3.1 物理方法第18-19页
        1.3.2 化学方法第19-20页
        1.3.3 生物方法第20-22页
    1.4 微生物燃料电池第22-29页
        1.4.1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原理第22-23页
        1.4.2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分类第23-25页
        1.4.3 产电微生物第25-26页
        1.4.4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修饰第26页
        1.4.5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发展应用及前景展望第26-29页
    1.5 研究的目的及内容第29-30页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30-38页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30-31页
    2.2 研究思路第31-32页
    2.3 测试分析方法第32-35页
        2.3.1 微生物燃料电池电压采集第32页
        2.3.2 微生物燃料电池极化曲线及功率密度曲线测定第32页
        2.3.3 循环伏安法测定电池阳极表面生物膜的电化学活性第32页
        2.3.4 2,4,6-三氯苯酚浓度测定第32-34页
        2.3.5 COD测定第34-35页
    2.4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第35-38页
        2.4.1 测序实验流程第35-36页
        2.4.2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第36-38页
第3章 单室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降解2,4,6-三氯苯酚第38-54页
    3.1 单室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制备第38-40页
        3.1.1 菌种来源与制备第38页
        3.1.2 石墨毡电极的预处理及修饰第38-39页
        3.1.3 单室空气阴极MFC组装第39-40页
        3.1.4 微生物燃料电池阴极修饰后电压及周期变化第40页
    3.2 产电脱氯菌的筛选与驯化第40-42页
    3.3 驯化期间电极表面细菌电化学活性第42-43页
    3.4 2,4,6-三氯苯酚对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影响第43-44页
    3.5 不同条件对2,4,6-三氯苯酚降解的影响第44-49页
        3.5.1 初始pH对2,4,6-三氯苯酚降解的影响第44-46页
        3.5.2 温度对2,4,6-三氯苯酚降解的影响第46-47页
        3.5.3 2,4,6-三氯苯酚初始浓度对2,4,6-三氯苯酚降解的影响第47页
        3.5.4 外加电阻对2,4,6-三氯苯酚降解的影响第47-48页
        3.5.5 开路与闭路状态下微生物燃料电池对2,4,6-三氯苯酚降解的影响第48-49页
    3.6 降解过程分析第49-52页
    3.7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4章 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微生物群落演替分析第54-66页
    4.1 微生物群落系统的测序有效性检验和多样性分析第54-56页
        4.1.1 OTU分析第54-55页
        4.1.2 稀释曲线第55-56页
    4.2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第56-65页
        4.2.1 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第56-58页
        4.2.2 微生物群落演替分析第58-65页
    4.3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5章 微生物燃料电池与其他方法对比分析第66-80页
    5.1 微生物直接降解2,4,6-三氯苯酚第66-69页
        5.1.1 微生物直接降解2,4,6-三氯苯酚效果第66-67页
        5.1.2 微生物直接降解与微生物燃料电池降解效果对比分析第67-69页
    5.2 电化学氧化法降解2,4,6-三氯苯酚第69-74页
        5.2.1 外加电压对2,4,6-三氯苯酚降解的影响第69-70页
        5.2.2 pH对2,4,6-三氯苯酚降解的影响第70-71页
        5.2.3 2,4,6-三氯苯酚初始浓度对2,4,6-三氯苯酚降解的影响第71-72页
        5.2.4 电化学氧化降解过程分析第72-73页
        5.2.5 电化学氧化方法与微生物燃料电池降解效果比较第73-74页
    5.3 化学法降解2,4,6-三氯苯酚第74-77页
        5.3.1 2,4,6-三氯苯酚初始浓度对2,4,6-三氯苯酚降解的影响第75页
        5.3.2 FeS_2用量对2,4,6-三氯苯酚降解的影响第75-76页
        5.3.3 化学法与微生物燃料电池降解效果对比分析第76-77页
    5.4 本章小结第77-80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94页
致谢第94-96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空腔波导结构的毫米波/太赫兹天线研究
下一篇:基于多组分反应的多功能高分子基因/药物载体构建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