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9页 |
1.1 前言 | 第14-16页 |
1.2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6-18页 |
1.3 半导体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8-27页 |
1.3.1 光催化制氢方面的应用 | 第18-23页 |
1.3.2 光催化降解方面的应用 | 第23-27页 |
1.4 本文中对半导体光催化剂的改进方案 | 第27-29页 |
1.4.1 光生载流子输运特性 | 第27-28页 |
1.4.2 光催化反应中物质的传递过程 | 第28-29页 |
1.4.3 光能的高效利用与多功能转化 | 第29页 |
1.5 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9-34页 |
1.6 参考文献 | 第34-39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9-47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9-41页 |
2.2 实验中的各项表征技术 | 第41-47页 |
2.2.1 表面形貌表征 | 第41-42页 |
2.2.2 物相及晶体结构表征 | 第42页 |
2.2.3 光学性能表征 | 第42-43页 |
2.2.4 光催化制氢性能表征 | 第43页 |
2.2.5 电极表面气泡脱离情况表征 | 第43-44页 |
2.2.6 光催化降解性能表征 | 第44-45页 |
2.2.7 物理吸附性能表征 | 第45页 |
2.2.8 光热蒸发性能表征 | 第45-46页 |
2.2.9 其他表征手段 | 第46-47页 |
第三章 PbS基纳米光催化剂的界面调控对其光生载流子输运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7-70页 |
3.1 引言 | 第47-48页 |
3.2 PbS基纳米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48-52页 |
3.2.1 PbS纳米晶体的合成 | 第48页 |
3.2.2 Pt/PbS复合催化剂的制备 | 第48-49页 |
3.2.3 PbS纳米晶体中(100)晶面比例的计算 | 第49-50页 |
3.2.4 DFT计算方法 | 第50-52页 |
3.3 Pt/PbS复合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 第52-58页 |
3.3.1 PbS纳米晶体的结构表征 | 第52-56页 |
3.3.2 Pt/PbS复合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 第56-58页 |
3.4 Pt/PbS光催化活性性能的表征 | 第58-61页 |
3.5 界面结构中光生载流子的输运机制 | 第61-6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3.7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第四章 Si基纳米电极的表面结构对其物质传递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70-82页 |
4.1 引言 | 第70-71页 |
4.2 Si基纳米电极样品的制备 | 第71页 |
4.3 电极表面的结构表征 | 第71-74页 |
4.4 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74-75页 |
4.5 Si基纳米电极表面气泡的成核与脱离研究 | 第75-78页 |
4.5.1 活性成核位点密度的变化规律 | 第75-77页 |
4.5.2 气泡脱离直径的变化规律 | 第77-7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4.7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第五章 TiO_2 基纳米催化多功能薄膜的组分调控及其功能化研究 | 第82-114页 |
5.1 引言 | 第82-85页 |
5.2 TiO_2 基纳米催化多功能薄膜的制备 | 第85-87页 |
5.2.1 TiO_2 -Au-AAO纳米催化薄膜的制备 | 第85页 |
5.2.2 PrGO和 PrGO-TiO_2 纳米催化薄膜的制备 | 第85-87页 |
5.3 TiO_2 -Au-AAO纳米催化薄膜的功能化研究 | 第87-98页 |
5.3.1 薄膜体系的结构表征 | 第87-89页 |
5.3.2 光催化降解性能表征 | 第89-92页 |
5.3.3 光热蒸发性能表征 | 第92-95页 |
5.3.4 不同沉积条件对薄膜多功能化的影响 | 第95-98页 |
5.4 PrGO-TiO_2 纳米催化薄膜的功能化研究 | 第98-109页 |
5.4.1 PrGO薄膜的结构表征 | 第98-101页 |
5.4.2 PrGO薄膜的物理吸附性能表征 | 第101-104页 |
5.4.3 PrGO-TiO_2 纳米催化薄膜的光热蒸发性能 | 第104-105页 |
5.4.4 PrGO-TiO_2 纳米催化薄膜的功能化研究 | 第105-107页 |
5.4.5 工业化模拟实验 | 第107-10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5.6 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第六章 纳米复合结构的新型制备方法 | 第114-137页 |
6.1 引言 | 第114-115页 |
6.2 纳米复合结构的制备 | 第115-119页 |
6.2.1 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115-116页 |
6.2.2 纳米颗粒组装薄膜的制备 | 第116-117页 |
6.2.3 能量陷阱的计算 | 第117-119页 |
6.3 单组分纳米颗粒薄膜的自组装 | 第119-126页 |
6.3.1 金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与形貌表征 | 第119-123页 |
6.3.2 单组分金纳米颗粒薄膜的自组装及其表征 | 第123-126页 |
6.4 双层纳米颗粒薄膜的自组装 | 第126-13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6.6 参考文献 | 第135-137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137-14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37-141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41-142页 |
致谢 | 第142-14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与申请专利 | 第143-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