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30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1-17页 |
1、治学反思与学术追求 | 第11-15页 |
2、学术积淀与选题缘起 | 第15-17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7-26页 |
1、关于扬雄人生性情与六朝名士风范之关系的研究 | 第17-19页 |
2、关于扬雄学术思想及其对六朝学术的影响研究 | 第19-23页 |
3、关于扬雄文学创作、理论及其影响的研究 | 第23-26页 |
三、本书要旨 | 第26-30页 |
1、“六朝”界定与论域说明 | 第26-28页 |
2、本书要旨 | 第28-30页 |
第一章 六朝学术和文学之起始:东汉末年抑或是西汉末年 | 第30-42页 |
一、六朝学术和文学始于东汉末年,起于马融 | 第30-34页 |
1、六朝学术和文学始于东汉末年 | 第30-33页 |
2、六朝学术和文学起于马融 | 第33-34页 |
二、六朝学术和文学起于西汉末年,始于扬雄 | 第34-40页 |
1、六朝学术和文学起于西汉末年 | 第34-35页 |
2、六朝学术和文学始于扬雄 | 第35-40页 |
三、结语:六朝学术和文学的远源与近源 | 第40-42页 |
第二章 汉晋学术文化思想发展之大势和扬雄影响六朝学术和文学的个人可能性 | 第42-65页 |
一、汉晋间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变迁之大势及其历史必然性 | 第42-50页 |
1、汉晋间士风、学风和文风之差异概说 | 第43-45页 |
2、汉晋间学术文化思想发展之总体趋势 | 第45-50页 |
二、扬雄影响六朝学术和文学的个人可能性 | 第50-65页 |
1、独特的家族背景和家庭生活养成了扬雄的寂寞清静和深沉之思 | 第50-56页 |
2、具有“异端”特质的师友网络培植了扬雄思想的“异端”特色 | 第56-59页 |
3、富于“边缘活力”的地域环境涵孕了扬雄的创新精神 | 第59-65页 |
第三章 企慕玄远:扬雄与六朝名士风范 | 第65-92页 |
一、汉晋士风之变迁与六朝名士新风尚概说 | 第65-69页 |
1、“通悦”之风 | 第65-66页 |
2、“雅远”之致 | 第66-68页 |
3、“旷达”之境 | 第68-69页 |
二、简易佚荡与一往情深:扬雄的人生行事、性情好尚与六朝名士风范 | 第69-77页 |
1、简易佚荡:扬雄的人生行事 | 第69-73页 |
2、一往情深:扬雄的性情好尚 | 第73-77页 |
三、明哲保身与俟时而动:扬雄的人生哲学与处事理念 | 第77-87页 |
1、明哲保身:扬雄的人生哲学 | 第77-80页 |
2、俟时而动:扬雄的处世理念 | 第80-82页 |
3、安贫乐道:扬雄的人生理想 | 第82-87页 |
四、余论:扬雄与陶渊明 | 第87-92页 |
第四章 扬雄的学术渊源与方法创新 | 第92-123页 |
一、扬雄时代的学术背景 | 第92-96页 |
1、今文经学一统天下:扬雄学术研究的大背景 | 第92-95页 |
2、今古文学剧烈争论:扬雄学术研究的小环境 | 第95-96页 |
二、扬雄学术思想之渊源 | 第96-102页 |
1、扬雄与孔孟之学 | 第97-99页 |
2、扬雄与老庄之学 | 第99-102页 |
三、扬雄在学术观念和学术方法上的创新 | 第102-123页 |
1、不述而作:扬雄的创造意识 | 第103-108页 |
2、约卓简要:扬雄的博通取径 | 第108-113页 |
3、玄思大义:扬雄的思辩精神 | 第113-123页 |
第五章 扬雄的学术思想及其对六朝学术的影响 | 第123-178页 |
一、扬雄的“尚智”论与六朝文人的理性精神 | 第123-136页 |
1、扬雄“尚智”论及其创新价值 | 第123-127页 |
2、扬雄“尚智”之实践活动 | 第127-131页 |
3、扬雄“尚智”论对六朝文人理性精神之影响 | 第131-136页 |
二、扬雄的“太玄”论与六朝玄学思潮 | 第136-149页 |
1、“太玄”大义 | 第137-141页 |
2、《太玄》在汉晋之际的传播及其与六朝玄学之关联 | 第141-145页 |
3、“太玄”论对以玄学为中心的六朝之学的启示和影响 | 第145-149页 |
三、扬雄的“品藻”论与六朝品鉴之学 | 第149-161页 |
1、汉末六朝人物品鉴概说 | 第149-152页 |
2、六朝之学始于品鉴之学 | 第152-154页 |
3、扬雄的人物品评与六朝人物品鉴之关联 | 第154-156页 |
4、扬雄的人物品评与六朝玄学之关联——兼论扬雄对刘劭的影响 | 第156-161页 |
四、扬雄的乡土意识与六朝社会的地域文化观念 | 第161-178页 |
1、地域观念、乡土意识和家族意识的联动影响关系 | 第161-163页 |
2、汉人的地域观念、乡土意识和家族观念——以扬雄为中心的讨论 | 第163-172页 |
3、扬雄的乡土意识对六朝社会地域文化观念之影响 | 第172-178页 |
第六章 扬雄的文学创作与六朝文学新交 | 第178-203页 |
一、扬雄:“文儒”传统的开创者 | 第178-189页 |
1、儒者骛文自扬雄始 | 第179-183页 |
2、扬雄作为“文儒”的身份特征 | 第183-186页 |
3、好古学者善文辞 | 第186-189页 |
二、文言之分:扬雄创作在文学史上的转折意义 | 第189-193页 |
1、从“语言”到“文言”到“古文”:古代中国文学语言的演进历程 | 第189-192页 |
2、扬雄在古代中国文学语言演进中的转折意义 | 第192-193页 |
三、简涩深雅:扬雄文学的风格特征 | 第193-203页 |
1、扬雄有意为文的几种形式 | 第194-201页 |
2、扬雄有意为文的意义和影响 | 第201-203页 |
第七章 扬雄文论与六朝文学理论新观念 | 第203-227页 |
一、扬雄文学“明道”论之内涵及其对刘勰的影响 | 第203-214页 |
1、扬雄文学“明道”论之内涵 | 第203-209页 |
2、扬雄文学“明道”论对刘勰的影响 | 第209-213页 |
3、扬雄文学“明道”论之意义和价值 | 第213-214页 |
二、寓玄于艺:扬雄“玄思”论对六朝“神思”论之启发和影响 | 第214-227页 |
1、“神思”论概说 | 第214-216页 |
2、“赋心”与“赋神”:从司马相如到扬雄关于艺术想象理论的发展 | 第216-220页 |
3、“玄思”与“神思”:扬雄对刘勰的启发和影响 | 第220-227页 |
结语 | 第227-230页 |
参考文献 | 第230-237页 |
读博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237-238页 |
后记 | 第238-2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