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10-21页 |
1.1 塑化剂概述 | 第10页 |
1.2 双酚A概述 | 第10-14页 |
1.2.1 双酚A基本性质 | 第10-11页 |
1.2.2 双酚A的毒性 | 第11页 |
1.2.3 双酚A的限量标准 | 第11-12页 |
1.2.4 双酚A国内外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3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概述 | 第14-17页 |
1.3.1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基本性质 | 第14-15页 |
1.3.2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毒性 | 第15-16页 |
1.3.3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限量标准 | 第16页 |
1.3.4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国内外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4 荧光能量共振转移技术简介及应用 | 第17页 |
1.5 免疫层析技术简介 | 第17-19页 |
1.5.1 量子点标记免疫层析试纸条 | 第18-19页 |
1.5.2 量子点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 | 第19页 |
1.6 本实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1.7 本实验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4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5页 |
2.1.1 主要试剂与药品 | 第21-23页 |
2.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第23页 |
2.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3-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41页 |
2.2.1 抗体的纯化 | 第25-26页 |
2.2.2 双酚A包被原的合成 | 第26-27页 |
2.2.3 抗体、包被原的筛选及有效性验证 | 第27页 |
2.2.4 量子点标记抗体的制备 | 第27-28页 |
2.2.5 双酚A量子点标记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8-29页 |
2.2.6 量子点标记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组装 | 第29页 |
2.2.7 量子点标记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检测原理与结果判定 | 第29-30页 |
2.2.8 双酚A量子点标记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检测限 | 第30页 |
2.2.9 双酚A量子点标记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特异性 | 第30页 |
2.2.10 双酚A量子点标记免疫层析试纸条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30-31页 |
2.2.11 胶体金的制备 | 第31页 |
2.2.12 胶体金标记抗体的制备 | 第31-32页 |
2.2.13 量子点标记蛋白的制备方法 | 第32页 |
2.2.14 双酚A量子点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2-33页 |
2.2.15 量子点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组装 | 第33页 |
2.2.16 量子点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检测原理与结果判定 | 第33-34页 |
2.2.17 双酚A量子点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检测限 | 第34-35页 |
2.2.18 双酚A量子点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特异性 | 第35页 |
2.2.19 双酚A量子点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35页 |
2.2.20 双酚A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验证试验 | 第35-36页 |
2.2.21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包被抗原的制备 | 第36页 |
2.2.22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量子点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6-37页 |
2.2.23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量子点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检测限 | 第37页 |
2.2.24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量子点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特异性 | 第37页 |
2.2.25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量子点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37-38页 |
2.2.26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GC-MS验证试验 | 第38-39页 |
2.2.27 DMP和BPA多残留量子点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划线顺序的选择 | 第39页 |
2.2.28 DMP和BPA多残留量子点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检测限 | 第39-40页 |
2.2.29 DMP和BPA多残留量子点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40-41页 |
3 结果讨论 | 第41-78页 |
3.1 双酚A量子点标记免疫层析试纸 | 第41-52页 |
3.1.1 双酚A抗体与包被原的选择 | 第41页 |
3.1.2 量子点偶联抗体最佳条件的确定 | 第41-44页 |
3.1.3 量子点免疫层析试纸条工作条件的确定 | 第44-48页 |
3.1.4 双酚A量子点标记免疫层析试纸条可视化检测限的确定 | 第48-49页 |
3.1.5 双酚A量子点标记免疫层析试纸条特异性的确定 | 第49-50页 |
3.1.6 双酚A量子点标记免疫层析试纸条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50-52页 |
3.2 双酚A量子点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 | 第52-61页 |
3.2.1 胶体金质量鉴定 | 第52-53页 |
3.2.2 胶体金标记抗体的制备 | 第53-54页 |
3.2.3 双酚A量子点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工作条件的确定 | 第54-58页 |
3.2.4 双酚A量子点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可视化检测限的确定 | 第58页 |
3.2.5 双酚A量子点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特异性的确定 | 第58-59页 |
3.2.6 双酚A量子点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59-61页 |
3.3 HPLC验证双酚A量子点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有效性 | 第61-62页 |
3.3.1 HPLC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61页 |
3.3.2 HPLC与双酚A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样品测定结果 | 第61-62页 |
3.4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量子点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 | 第62-71页 |
3.4.1 胶体金标记抗体的优化 | 第62-64页 |
3.4.2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量子点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工作条件的确定 | 第64-66页 |
3.4.3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量子点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检测限的确定 | 第66-67页 |
3.4.4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量子点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特异性的确定 | 第67-68页 |
3.4.5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量子点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68-71页 |
3.5 GC-MS验证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量子点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有效性 | 第71-73页 |
3.5.1 GC-MS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71-72页 |
3.5.2 GC-MS与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量子点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样品测定结果 | 第72-73页 |
3.6 DMP和BPA多残留量子点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 | 第73-78页 |
3.6 1 DMP和BPA多残留量子点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73-75页 |
3.6.2 DMP和BPA多残留量子点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限的确定 | 第75页 |
3.6.3 DMP和BPA多残留量子点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75-78页 |
4 结论 | 第78-80页 |
4.1 全文总结 | 第78页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78-79页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79-80页 |
5 展望 | 第80-81页 |
6 参考文献 | 第81-88页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8-89页 |
8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