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页 |
1 引言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4.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2 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2.1.1 农民合作社 | 第20页 |
2.1.2 工商企业 | 第20-21页 |
2.1.3 产业融合 | 第21页 |
2.1.4 工商企业与农民合作社产业融合 | 第21-22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2.1 产业链理论 | 第22页 |
2.2.2 分工与专业化理论 | 第22-23页 |
2.2.3 产业组织理论 | 第23页 |
2.2.4 交易费用理论 | 第23-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五常市工商企业与农民合作社产业融合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5-41页 |
3.1 五常市工商企业与农民合作社产业融合的现状 | 第25-38页 |
3.1.1 五常市涉农工商企业与农民合作社产业融合的社会经济背景 | 第25-29页 |
3.1.2 五常市工商企业与农民合作社产业融合的演进过程 | 第29-30页 |
3.1.3 五常市工商企业与合作社产业融合的模式 | 第30-38页 |
3.2 五常市工商企业与农民合作社产业融合的现存问题 | 第38-40页 |
3.2.1 工商企业主导作用弱 | 第38-39页 |
3.2.2 农民合作社运营能力不足 | 第39页 |
3.2.3 工商企业与农民合作社产业融合的协同效应较差 | 第39-40页 |
3.2.4 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 第4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五常市工商企业与农民合作社产业融合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9页 |
4.1 分析模型的选择与建立 | 第41-43页 |
4.1.1 分析模型的选择 | 第41-42页 |
4.1.2 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4.2 数据来源 | 第43-44页 |
4.3 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44-46页 |
4.3.1 特征根的确定 | 第44-45页 |
4.3.2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45页 |
4.3.3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45-46页 |
4.4 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5 深化五常市工商企业与农民合作社产业融合的对策建议 | 第49-52页 |
5.1 发挥工商企业的主导作用 | 第49页 |
5.2 提高农民合作社的对接程度 | 第49-50页 |
5.3 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 第50页 |
5.4 增强金融信贷支持 | 第50-51页 |
5.5 加强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的监管力度 | 第5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6 结论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