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3-26页 |
| 1 传统中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 第13-20页 |
| 1.1 传统中医学对面瘫病名的认识 | 第13页 |
| 1.2 传统中医学对面瘫病位的认识 | 第13-14页 |
| 1.3 传统中医学对面瘫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第14-16页 |
| 1.4 传统中医学对面瘫病机的讨论 | 第16-17页 |
| 1.5 传统中医学对面瘫的治疗 | 第17-20页 |
| 2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研究 | 第20-23页 |
| 2.1 周围性面瘫的概述 | 第20页 |
| 2.2 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20-21页 |
| 2.3 周围性面瘫的治疗 | 第21-23页 |
| 2.4 周围性面瘫的预后评价 | 第23页 |
| 3 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技术应用于传统针法研究概况 | 第23-26页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6-41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26-28页 |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第26页 |
| 1.2 诊断标准 | 第26-27页 |
| 1.3 纳入标准 | 第27页 |
| 1.4 排除标准 | 第27-28页 |
| 1.5 观察中止标准 | 第28页 |
| 1.6 剔除病例标准 | 第28页 |
| 1.7 脱落病例标准 | 第28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28-33页 |
| 2.1 分组方法 | 第28页 |
| 2.2 治疗措施 | 第28-31页 |
| 2.3 疗效评价标准 | 第31页 |
| 2.4 面部血流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 2.5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 第32页 |
| 2.6 安全性评价 | 第32-33页 |
| 2.7 统计方法 | 第33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33-39页 |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第33页 |
| 3.2 研究结果对比 | 第33-39页 |
| 4 结论 | 第39-41页 |
| 4.1 针灸对于不同分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评价 | 第39页 |
| 4.2 针灸对于不同分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部血流情况改善评价 | 第39-41页 |
| 结语 | 第41-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 附录 | 第49-50页 |
| 附录1. 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标准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附件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