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酸性压裂液在胜利油田灰质砂岩油藏的应用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4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2页
        1.2.1 前置液酸压技术第10页
        1.2.2 多级注入酸压技术第10页
        1.2.3 化学缓速酸酸压技术第10-11页
        1.2.4 乳化酸酸压技术第11页
        1.2.5 自转向酸酸压技术第11页
        1.2.6 胶凝酸闭合酸压技术第11-12页
        1.2.7 交联酸酸压技术第12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2-14页
        1.3.1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3.2 技术路线第13-14页
第2章 胜利油田储层改造地质特征第14-19页
    2.1 地理位置第14页
    2.2 油层分布特点第14-15页
    2.3 储层岩性第15页
    2.4 储层物性第15-18页
        2.4.1 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第15页
        2.4.2 流体性质第15页
        2.4.3 油藏温度与压力第15页
        2.4.4 储层敏感性第15-18页
    2.5 小结第18-19页
第3章 地面交联酸配方优选第19-39页
    3.1 稠化剂性能评价第19-20页
    3.2 交联剂和调理剂性能评价第20-21页
    3.3 添加剂性能评价第21-29页
        3.3.1 缓蚀剂性能评价第21-22页
        3.3.2 铁离子稳定剂性能评价第22-24页
        3.3.3 粘土稳定剂性能评价第24-25页
        3.3.4 助排剂性能评价第25-27页
        3.3.5 破乳剂性能评价第27-29页
    3.4 配伍性评价第29-30页
    3.5 水基和酸基混合后性能测试第30-31页
    3.6 抗温抗剪切性能评价实验第31-33页
    3.7 破胶性能评价实验第33-35页
    3.8 酸岩反应评价实验第35-37页
    3.9 携砂性能评价实验第37-38页
    3.10 支撑剂导流能力评价实验第38页
    3.11 小结第38-39页
第4章 滨105-17井单井优化设计第39-72页
    4.1 滨105-17井基本数据第39-42页
        4.1.1 钻井基础数据第39页
        4.1.2 测井解释结果第39-41页
        4.1.3 地应力剖面分布第41-42页
    4.2 射孔方案设计第42页
    4.3 施工管柱设计第42-43页
    4.4 滨105-17井酸压工艺设计方案第43-45页
        4.4.1 酸压工艺优化原则第43页
        4.4.2 酸压工艺方案设计第43-44页
        4.4.3 酸液配制泵注设备设计第44-45页
    4.5 滨105-17井地面交联酸加砂酸压工艺设计优化第45-54页
        4.5.1 地面交联酸酸基和水基注入设计第45页
        4.5.2 地面交联酸配方和施工工序第45-52页
        4.5.3 地面交联酸施工液量第52-54页
    4.6 滨105-17井地面交联酸不加砂酸压工艺设计优化第54-57页
        4.6.1 交联剂和破胶剂的加入方式设计第54-55页
        4.6.2 地面交联酸不加砂酸压施工工序第55-57页
    4.7 滨105-17井胶凝酸不加砂酸压工艺设计优化第57-62页
        4.7.1 前置液+胶凝酸+闭合酸+顶替液配方和施工工序第57-60页
        4.7.2 胶凝酸施工液量第60-62页
    4.8 滨105-17井酸压施工分析第62-71页
        4.8.1 滨105-17井施工情况第62-63页
        4.8.2 4砂组和3砂组压裂分析第63-68页
        4.8.3 2砂组和1砂组压裂分析第68-71页
    4.9 小结第71-72页
第5章 结论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江平原东北部耕地变化及其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下一篇:内蒙古阿荣旗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推广成效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