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平原东北部耕地变化及其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1.3.3 当前研究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5.1 文献资料检索法与野外实地调查法 | 第18页 |
1.5.2 遥感与地理信息相结合的信息化分析方法 | 第18页 |
1.5.3 回归分析法 | 第18页 |
1.5.4 耕地利用转移矩阵 | 第18-19页 |
1.5.5 耕地利用动态度 | 第19页 |
1.5.6 核密度计算 | 第19-20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7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 第21-23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3-24页 |
2.1.1 耕地 | 第23页 |
2.1.2 耕地利用 | 第23页 |
2.1.3 农业经济 | 第23-24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2.2.1 土地稀缺理论 | 第24页 |
2.2.2 人地协调理论 | 第24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2.2.4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5页 |
2.2.5 农业经济学理论 | 第25-26页 |
3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 第26-31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26-28页 |
3.1.1 区位概况 | 第26页 |
3.1.2 自然特征 | 第26-27页 |
3.1.3 社会经济特征 | 第27-28页 |
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28-31页 |
3.2.1 数据来源 | 第28-29页 |
3.2.2 影像处理 | 第29页 |
3.2.3 解译标志的确定 | 第29-30页 |
3.2.4 数据野外验证 | 第30-31页 |
4 耕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 第31-42页 |
4.1 耕地数量变化特征分析 | 第31-35页 |
4.1.1 耕地总量变化特征分析 | 第31-33页 |
4.1.2 耕地数量转换关系分析 | 第33-35页 |
4.2 耕地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 第35-42页 |
4.2.1 耕地核密度变化特征分析 | 第35-39页 |
4.2.2 基于网格尺度的耕地变化动态度分析 | 第39-42页 |
5 耕地景观格局分析 | 第42-51页 |
5.1 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 | 第42-44页 |
5.2 耕地斑块类型的变化分析 | 第44-51页 |
5.2.1 聚集度分析 | 第44-45页 |
5.2.2 破碎度分析 | 第45-47页 |
5.2.3 稳定性分析 | 第47-49页 |
5.2.4 优势度分析 | 第49-51页 |
6 耕地变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分析 | 第51-55页 |
6.1 耕地变化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 | 第51-52页 |
6.2 耕地变化对农业经济要素的影响 | 第52-55页 |
6.2.1 农业经济要素的获取 | 第52-53页 |
6.2.2 耕地变化与农业经济要素回归分析 | 第53-55页 |
7 农业经济协调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对策分析 | 第55-57页 |
7.1 加强法制建设,提高耕地保护的法律意识 | 第55页 |
7.2 促进耕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 第55页 |
7.3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 第55页 |
7.4 建立适应气候条件的种植结构 | 第55-57页 |
8 结论与讨论 | 第57-59页 |
8.1 结论 | 第57-58页 |
8.2 讨论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