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变量符号表 | 第12-14页 |
1.绪论 | 第14-2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施工期超高层建筑风荷载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风荷载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2.2 超高层建筑风荷载研究 | 第16-17页 |
1.2.3 施工期建筑表面风荷载研究 | 第17-18页 |
1.3 超高层建筑风振响应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3.1 脉动风主要特性 | 第18-21页 |
1.3.2 风振响应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1.3.3 高层结构等效静风荷载计算方法 | 第22页 |
1.4 塔吊抗风分析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5 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 第24页 |
1.6 本文拟开展的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2.施工阶段超高层建筑表面风场的CFD数值模拟 | 第26-43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CAARC标准模型数值模拟验证 | 第26-32页 |
2.2.1 几何建模及网格划分 | 第26-27页 |
2.2.2 湍流模型的选择 | 第27-29页 |
2.2.3 边界条件设置 | 第29-30页 |
2.2.4 计算结果对比及分析 | 第30-32页 |
2.3 施工期超高层建筑CFD风场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32-35页 |
2.3.1 施工阶段超高层建筑模型的建立 | 第32-34页 |
2.3.2 网格划分 | 第34-35页 |
2.3.3 其他计算参数设置 | 第35页 |
2.4 计算结果后处理及分析 | 第35-42页 |
2.4.1 风压系数 | 第35-38页 |
2.4.2 建筑表面风压等值线分布 | 第38-39页 |
2.4.3 建筑周围流场分布及分析 | 第39-4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3.施工阶段超高层主体结构风致响应时域分析 | 第43-61页 |
3.1 引言 | 第43页 |
3.2 人工模拟脉动风速时程 | 第43-50页 |
3.2.1 人工风速时程模拟原理 | 第43-46页 |
3.2.2 脉动风速时程模拟的MATLAB程序实现及模拟结果 | 第46-49页 |
3.2.3 风速风压关系 | 第49-50页 |
3.3 分析模型及基本计算条件 | 第50-55页 |
3.3.1 分析模型 | 第50-51页 |
3.3.2 施工期风荷载确定 | 第51-53页 |
3.3.3 分析工况简介 | 第53-55页 |
3.4 主体结构顺风向风振响应分析 | 第55-60页 |
3.4.1 不同工况的主体结构风振响应分析结果 | 第55-57页 |
3.4.2 风谱及风速对主体结构风振响应的影响 | 第57-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4.外附式塔吊风致响应及易损性分析 | 第61-87页 |
4.1 引言 | 第61页 |
4.2 不考虑主体结构影响的塔吊风致响应分析 | 第61-68页 |
4.2.1 塔吊等效静力风荷载计算 | 第61-63页 |
4.2.2 塔吊动力风荷载计算 | 第63页 |
4.2.3 案例分析 | 第63-68页 |
4.3 考虑主体结构对塔吊的影响 | 第68-73页 |
4.3.1 简化力学模型 | 第69-70页 |
4.3.2 考虑主体结构影响的塔吊风致响应实例分析 | 第70-73页 |
4.4 外附式塔吊风致Pushover分析 | 第73-78页 |
4.4.1 塔吊非线性模型建立 | 第73-75页 |
4.4.2 风致Pushover方法 | 第75-76页 |
4.4.3 Pushover分析结果 | 第76-78页 |
4.5 基于性能的外附式塔吊风致易损性分析 | 第78-86页 |
4.5.1 风致易损性分析方法 | 第78-80页 |
4.5.2 塔吊结构性能水平及量化指标 | 第80-82页 |
4.5.3 风致易损性分析结果 | 第82-85页 |
4.5.4 施工进程塔吊临界失效曲线 | 第85-8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5.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87-88页 |
5.2 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