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言 | 第11-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1.1 情绪概述 | 第12-13页 |
1.1.1 情绪的概念 | 第12页 |
1.1.2 情绪的经典维度 | 第12-13页 |
1.1.3 情绪的动机维度 | 第13页 |
1.2 情绪和动机对认知的影响 | 第13-18页 |
1.2.1 情绪效价对认知的影响 | 第13-15页 |
1.2.2 动机强度对认知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3 趋避动机对认知的影响 | 第16-18页 |
1.3 注意范围的研究范式 | 第18-21页 |
1.3.1 知觉水平 | 第18-20页 |
1.3.2 概念水平 | 第20-21页 |
1.4 情绪和动机研究方法 | 第21-25页 |
1.4.1 情绪的测量 | 第21-22页 |
1.4.2 情绪诱发的方法 | 第22页 |
1.4.3 趋避动机的诱发方法 | 第22-25页 |
第2章 研究设计 | 第25-29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25-26页 |
2.2 研究假设 | 第26页 |
2.3 研究设计 | 第26-27页 |
2.4 研究意义和创新 | 第27-29页 |
2.4.1 理论意义 | 第27页 |
2.4.2 实践意义 | 第27-28页 |
2.4.3 创新 | 第28-29页 |
第3章 实验材料的评定 | 第29-32页 |
3.1 图片材料的评定 | 第29-30页 |
3.1.1 方法 | 第29-30页 |
3.1.2 评定结果 | 第30页 |
3.1.3 结论 | 第30页 |
3.2 电影片段材料的评定 | 第30-32页 |
3.2.1 方法 | 第30-31页 |
3.2.2 评定结果 | 第31页 |
3.2.3 结论 | 第31-32页 |
第4章 研究一 趋避动机对情绪和知觉注意范围关系的影响 | 第32-41页 |
4.1 实验一(a)低强度的趋避动机下,情绪对注意范围的影响 | 第32-36页 |
4.1.1 实验目的 | 第32页 |
4.1.2 实验假设 | 第32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4.1.4 结果与分析 | 第33-35页 |
4.1.5 讨论 | 第35-36页 |
4.2 实验一(b)高强度的趋避动机下,情绪对注意范围的影响 | 第36-41页 |
4.2.1 实验目的 | 第36页 |
4.2.2 实验假设 | 第36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4.2.4 实验结果 | 第37-39页 |
4.2.5 讨论 | 第39-41页 |
第5章 研究二:趋避动机对情绪和概念注意范围关系的影响 | 第41-47页 |
5.1 实验二(a)低强度的趋避动机下,情绪对概念注意范围的影响 | 第41-44页 |
5.1.1 实验目的 | 第41页 |
5.1.2 实验假设 | 第41页 |
5.1.3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5.1.4 结果与分析 | 第42-43页 |
5.1.5 讨论 | 第43-44页 |
5.2 实验二(b)高强度的趋避动机下,情绪对概念注意范围的影响 | 第44-47页 |
5.2.1 实验目的 | 第44页 |
5.2.2 实验假设 | 第44页 |
5.2.3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5.2.4 结果与分析 | 第45-46页 |
5.2.5 讨论 | 第46-47页 |
第6章 总讨论 | 第47-53页 |
6.1 趋避动机对情绪与认知关系的调节机制 | 第48-49页 |
6.2 趋避动机与正负情绪的关系 | 第49-51页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51-53页 |
6.3.1 研究局限 | 第51页 |
6.3.2 研究展望 | 第51-53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 | 第58-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