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体力活动支持下的山地社区公园活力评价与品质提升研究--以青岛市为例

摘要第10-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1章 绪论第13-35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8页
        1.1.1 城市居民体力活动缺乏第13-14页
        1.1.2 “十三五”规划中大力推进城市公园建设第14-15页
        1.1.3 市民对社区公园需求的多元转变第15-17页
        1.1.4 山地社区公园设计缺乏对体力活动的支持作用第17-18页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界定第18-27页
        1.2.1 体力活动第18-19页
        1.2.2 山地与山地城市第19-21页
        1.2.3 社区公园与山地社区公园第21-25页
        1.2.4 活力第25-27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7-29页
        1.3.1 研究目的第27-28页
        1.3.2 研究意义第28-29页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第29-31页
        1.4.1 研究内容第29-30页
        1.4.2 研究创新点第30-31页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31-35页
        1.5.1 研究方法第31-33页
        1.5.2 研究框架第33-35页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35-53页
    2.1 山地社区公园的体力活动空间设计相关理论基础第35-41页
        2.1.1 体力活动评价体系第35-37页
        2.1.2 扬·盖尔关于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第37-39页
        2.1.3 环境行为学第39-40页
        2.1.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第40-41页
        2.1.5 景观生态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第41页
    2.2 公园活力评价理论基础第41-47页
        2.2.1 使用状况评价理论(poe)第41-44页
        2.2.2 模糊评价法理论第44-45页
        2.2.3 层次分析法理论(ahp)第45-47页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47-52页
        2.3.1 体力活动相关研究综述第47-49页
        2.3.2 山地社区公园的体力活动空间相关研究综述第49-51页
        2.3.3 公园活力评价相关研究综述第51-52页
    2.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3章 青岛市山地社区公园选取及活动状况分析第53-91页
    3.1 青岛市山地公园概况第53-56页
        3.1.1 青岛城市发展概况第53-54页
        3.1.2 青岛市山地公园现状概括第54-56页
    3.2 调查研究概述第56-64页
        3.2.1 调研目的第56页
        3.2.2 调研方法第56-57页
        3.2.3 调研样本选择第57-63页
        3.2.4 调研方案第63-64页
    3.3 使用人群结构及行为特征第64-69页
        3.3.1 使用人群结构第64-66页
        3.3.2 使用人群行为特征第66-69页
    3.4 使用人群活动情况分析第69-80页
        3.4.1 使用人群活动特征第69-71页
        3.4.2 使用人群活动类型第71-75页
        3.4.3 活动场地分布规律第75-80页
    3.5 活动空间类型分析第80-86页
        3.5.1 休闲娱乐空间第81-82页
        3.5.2 运动健身空间第82-84页
        3.5.3 社会交往空间第84-86页
    3.6 使用人群对活动空间的需求及整体满意度调查第86-90页
        3.6.1 使用人群对活动空间的需求第86-89页
        3.6.2 使用人群对活动空间的整体满意度第89-90页
    3.7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4章 体力活动支持下的青岛市山地社区公园活力评价第91-115页
    4.1 青岛市山地社区公园活力评价体系构建第91-92页
        4.1.1 活力评价体系构建原则第91-92页
        4.1.2 活力评价体系构建基本程序第92页
    4.2 山地社区公园活力评价指标确立第92-97页
        4.2.1 准则层指标确立第92-94页
        4.2.2 一级评价层指标确立第94-96页
        4.2.3 二级评价层指标确立第96-97页
    4.3 活力指标的量化与权重的确定第97-102页
        4.3.1 活力指标量化第97-99页
        4.3.2 活力指标权重确定第99-102页
    4.4 山地社区公园活力评价分析第102-109页
        4.4.1 活动状况分析第102-104页
        4.4.2 空间环境分析第104-109页
        4.4.3 管理维护分析第109页
    4.5 山地社区公园活力评价结果分析第109-113页
        4.5.1 公园活力评价结果第109-111页
        4.5.2 公园设计存在的问题第111-113页
    4.6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第5章 体力活动支持下的山地社区公园品质提升策略第115-153页
    5.1 体力活动支持下的山地社区公园总体规划原则第115-117页
        5.1.1 遵循以人为本,满足使用者活动规律第115页
        5.1.2 引导活动分类,组织层次分明的活动空间第115-116页
        5.1.3 尊重地形地貌,打造创新性山地运动第116-117页
        5.1.4 保护生态系统,协调活动与环境承载力第117页
    5.2 体力活动场地布局的品质提升策略第117-128页
        5.2.1 结合地形地貌与活动规律布置活动场地第117-122页
        5.2.2 合理开发活动场地,维护生态环境第122-125页
        5.2.3 组织宜人高效的体力活动路径第125-128页
    5.3 体力活动空间的品质提升策略第128-137页
        5.3.1 创造优美适用的休闲娱乐空间第128-130页
        5.3.2 激发复合多元的运动健身空间第130-134页
        5.3.3 营造亲和私密的社会交往空间第134-137页
    5.4 体力活动相关环境设施的品质提升策略第137-152页
        5.4.1 完善休憩设施,提高使用人群活动体验感第137-140页
        5.4.2 布置健康性配套设计,促进人群活动交流第140-143页
        5.4.3 保障健身设施质量,有效维护运动安全防护设施第143-146页
        5.4.4 合理布置设施,满足特殊人群的活动需求第146-152页
    5.5 本章小结第152-153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53-157页
    6.1 结论第153-154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154-157页
参考文献第157-161页
附录一 青岛市山地社区公园使用情况调查问卷第161-163页
附录二 活力影响因素重要度评价表第163-16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第167-169页
致谢第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太阳辐射影响下的室内热环境及人体热反应研究
下一篇:矩形钢管柱与H型钢梁单边螺栓连接节点力学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