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腐蚀与保护、金属表面处理论文--腐蚀的控制与防护论文--金属表面防护技术论文

高合金化奥氏体不锈钢盐浴渗铬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8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不锈钢的特点及其应用第13-19页
        1.2.1 不锈钢的特点第13-14页
        1.2.2 不锈钢的应用第14-18页
        1.2.3 奥氏体不锈钢简介第18页
        1.2.4 不锈钢不足之处第18-19页
    1.3 不锈钢表面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9-22页
        1.3.1 离子注入技术第19-20页
        1.3.2 气相沉积第20页
        1.3.3 激光表面处理第20-21页
        1.3.4 热喷涂技术第21-22页
        1.3.5 化学镀与电镀第22页
        1.3.6 表面自组装膜技术第22页
    1.4 渗铬技术概述第22-26页
        1.4.1 渗铬的基本原理第23页
        1.4.2 传统的渗铬技术第23-24页
        1.4.3 渗铬技术研究现状第24-26页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主要内容第26-28页
        1.5.1 研究目的第26页
        1.5.2 主要研究内容第26-28页
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仪器第28-35页
    2.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第28-29页
        2.1.1 实验使用的材料第28页
        2.1.2 实验试剂第28-29页
        2.1.3 实验仪器第29页
    2.2 实验工艺步骤与工艺流程图第29-30页
        2.2.1 实验步骤第29-30页
        2.2.2 实验工艺流程图第30页
    2.3 渗层组织与性能测试第30-35页
        2.3.1 渗层横截面的观察及测量第30-31页
        2.3.2 试样表面硬度与横截面硬度第31-32页
        2.3.3 试样表面X射线衍射分析第32-33页
        2.3.4 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第33-34页
        2.3.5 摩擦磨损测试第34-35页
第三章 以B_2O_3为基盐渗铬还原剂的研究第35-44页
    3.1 引言第35页
    3.2 渗铬剂配比方案第35页
    3.3 实验结果分析第35-42页
        3.3.1 实验现象第35-36页
        3.3.2 表面微观组织第36-39页
        3.3.3 横截面的微观形貌第39-40页
        3.3.4 硬度第40-42页
    3.4 热力学分析第42-43页
    3.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以B_2O_3为基盐渗铬剂配方的优化第44-58页
    4.1 引言第44页
    4.2 渗铬剂的成分配比第44-45页
    4.3 实验结果分析第45-55页
        4.3.1 表面微观组织第45-48页
        4.3.2 横截面的微观形貌和厚度第48-51页
        4.3.3 渗层硬度第51-53页
        4.3.4 界面结合力第53-54页
        4.3.5 摩擦磨损性能第54-55页
    4.4 热力学分析第55-56页
    4.5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五章 盐浴渗铬温度和时间对渗层的影响第58-71页
    5.1 引言第58页
    5.2 渗铬的工艺参数及配方第58-59页
    5.3 实验结果分析第59-67页
        5.3.1 表面微观组织第59-63页
        5.3.2 横截面的微观形貌和厚度第63-66页
        5.3.3 渗层表面硬度第66-67页
    5.4 渗铬动力学分析第67-70页
    5.5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六章 添加氧化镧对渗铬的影响第71-85页
    6.1 引言第71页
    6.2 含氧化镧渗铬剂的配比方案第71-72页
    6.3 实验结果分析第72-82页
        6.3.1 表面微观组织第72-75页
        6.3.2 横截面的微观形貌和厚度第75-78页
        6.3.3 渗层硬度第78-80页
        6.3.4 界面结合力第80-81页
        6.3.5 摩擦磨损性能第81-82页
    6.4 添加La_2O_3的机理分析第82-83页
    6.5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85-88页
    7.1 全文工作总结第85-86页
    7.2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第86页
    7.3 进一步工作展望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93页
致谢第93-94页
研究生阶段科研成果第94-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RV减速器输出盘锻造工艺研究及模具寿命提升
下一篇:合金元素与热处理工艺对6000系高强高塑铝合金组织性能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