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页 |
1.2 煤焦油加工工艺及废水来源 | 第13-17页 |
1.2.1 煤焦油加工工艺 | 第13-15页 |
1.2.2 煤焦油加工废水 | 第15页 |
1.2.3 含酚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15-17页 |
1.3 酚萃取技术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1.3.1 酚萃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3.2 萃取过程的研究 | 第18-19页 |
1.3.3 萃取设备与离心萃取机的优势 | 第19-21页 |
1.4 离心萃取机的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1.4.1 环隙式离心萃取的结构设计与水力特性 | 第21-23页 |
1.4.2 环隙式离心萃取内部流场研究 | 第23-24页 |
1.4.3 离心萃取的应用研究 | 第24-25页 |
1.5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25页 |
1.6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25-28页 |
1.6.1 研究目标 | 第25-26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2章 硫酸钠废水中酚的萃取与反萃取基本参数研究 | 第28-45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含酚废水萃取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8-31页 |
2.2.1 主要仪器、试剂及废水来源 | 第28-30页 |
2.2.2 实验过程 | 第30页 |
2.2.3 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2.3 萃取过程中萃取条件的影响 | 第31-39页 |
2.3.1 混合溶剂组分和比例的影响 | 第31-33页 |
2.3.2 萃取时间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3 相比O/A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4 初始PH值的影响 | 第35-36页 |
2.3.5 萃取等温线和温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2.3.6 硫酸钠浓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7 萃取机理 | 第38-39页 |
2.4 反萃取过程中萃取条件的影响 | 第39-43页 |
2.4.1 反萃取剂浓度 | 第40页 |
2.4.2 反萃取时间 | 第40-41页 |
2.4.3 相比A/O的影响 | 第41-42页 |
2.4.4 反萃取温度 | 第42页 |
2.4.5 反萃取机理 | 第42-43页 |
2.5 萃取剂的重复利用 | 第43-4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响应面优化萃取率和反萃取率 | 第45-59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响应面分析与Box-Behnken实验设计方法 | 第45-4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8页 |
3.3.1 萃取过程Box-Behnken designer(BBD)实验结果 | 第46-50页 |
3.3.2 萃取过程响应面(RSM)分析 | 第50-52页 |
3.3.3 反萃取过程BBD实验结果 | 第52-55页 |
3.3.4 反萃取过程RSM分析 | 第55-57页 |
3.3.5 萃取与反萃取条件的优化 | 第57-58页 |
3.4 实际废水的萃取与反萃取 | 第58页 |
3.5 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离心萃取机的设计和水力性能实验研究 | 第59-77页 |
4.1 引言 | 第59页 |
4.2 离心萃取机的结构与水力设计 | 第59-65页 |
4.2.1 离心萃取机的结构 | 第59-60页 |
4.2.2 离心萃取机水力性能及重要参数的计算 | 第60-62页 |
4.2.3 离心萃取机的三维模型 | 第62-63页 |
4.2.4 离心萃取实验平台与操作流程 | 第63-65页 |
4.3 离心萃取机的水力性能测试方法 | 第65-67页 |
4.3.1 萃取剂的相分离性能N_(Di) | 第65页 |
4.3.2 离心萃取机的相夹带和最大分离容量测定 | 第65-67页 |
4.3.3 存液量的测定 | 第67页 |
4.4 不同萃取剂-硫酸钠废水体系的相分离性能 | 第67-69页 |
4.4.1 单溶剂-硫酸钠废水体系 | 第67-68页 |
4.4.2 混合溶剂-硫酸钠废水体系 | 第68-69页 |
4.5 相夹带特性 | 第69-72页 |
4.5.1 流比Q_h/Q_l的影响 | 第69-71页 |
4.5.2 萃取机转速的影响 | 第71-72页 |
4.6 最大分离容量 | 第72-74页 |
4.6.1 流比Q_h/Q_l的影响 | 第72-73页 |
4.6.2 萃取机转速的影响 | 第73-74页 |
4.7 存液量 | 第74-75页 |
4.7.1 流比Q_h/Q_l的影响 | 第74-75页 |
4.7.2 萃取机转速的影响 | 第75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5章 离心萃取机内部流动特性研究 | 第77-97页 |
5.1 引言 | 第77页 |
5.2 计算模拟方法 | 第77-85页 |
5.2.1 控制方程 | 第77-78页 |
5.2.2 湍流模型 | 第78-82页 |
5.2.3 流体模型与流体网格 | 第82-83页 |
5.2.4 边界条件 | 第83-84页 |
5.2.5 交界面 | 第84页 |
5.2.6 网格无关性验证 | 第84-85页 |
5.3 离心萃取机内部流场的PIV实验 | 第85-87页 |
5.3.1 实验设备与仪器 | 第85-86页 |
5.3.2 实验测试流程 | 第86-87页 |
5.4 离心萃取机流场分布 | 第87-94页 |
5.4.1 混合区域内流场计算及PIV验证 | 第87-92页 |
5.4.2 导流叶片流场 | 第92-93页 |
5.4.3 转鼓区域内的流场分布 | 第93-94页 |
5.5 离心萃取机的流场特性计算 | 第94-96页 |
5.5.1 漩涡涡量的变化 | 第94-95页 |
5.5.2 抽吸量随着转速的变化 | 第95-9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6章 离心萃取机内部多相流动特性研究 | 第97-109页 |
6.1 引言 | 第97页 |
6.2 计算方法 | 第97-98页 |
6.2.1 多相流模型 | 第97页 |
6.2.2 分散相粒径的计算 | 第97-98页 |
6.2.3 两相及多相流动设置 | 第98页 |
6.3 离心萃取机内部气-液两相界面调控 | 第98-104页 |
6.3.1 混合区域自由液面的计算结果和验证 | 第99-100页 |
6.3.2 转速对转鼓区域的离心分离界面的影响 | 第100-104页 |
6.4 离心萃取机内部液-液两相混合流动 | 第104-108页 |
6.4.1 液-液两相混合流动计算及验证 | 第104-106页 |
6.4.2 离心萃取机内部混合流动的影响因素 | 第106-10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7章 硫酸钠废水的连续离心萃取-反萃取实验 | 第109-119页 |
7.1 引言 | 第109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109-111页 |
7.2.1 实验装置 | 第109-110页 |
7.2.2 萃取效率和级效率 | 第110-111页 |
7.3 硫酸钠废水的连续萃取实验 | 第111-114页 |
7.3.1 流比Q_h/Q_l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7.3.2 萃取机转速N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7.3.3 流量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7.4 硫酸钠废水的连续反萃实验 | 第114-117页 |
7.4.1 流比对于反萃效率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7.4.2 转速对于反萃效率的影响 | 第115页 |
7.4.3 流量对于反萃效率的影响 | 第115-117页 |
7.5 硫酸钠废水的两级连续萃取/反萃取实验 | 第117-118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9-122页 |
8.1 总结 | 第119-120页 |
8.1.1 主要研究工作 | 第119-120页 |
8.2 主要特色和创新 | 第120-121页 |
8.3 展望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附录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