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6-18页 |
1 绪论 | 第18-4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8-20页 |
1.2 交流伺服系统 | 第20-31页 |
1.2.1 永磁同步电机发展概况 | 第20-28页 |
1.2.2 永磁同步电机交流驱动控制策略 | 第28-3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1-37页 |
1.3.1 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测速技术研究现状 | 第31-34页 |
1.3.2 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初始位置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34-35页 |
1.3.3 永磁同步电机多参数辨识技术研究现状 | 第35-37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7-40页 |
2 永磁同步电机改进型T法测速算法 | 第40-49页 |
2.1 测速原理 | 第40-41页 |
2.2 误差分析及滤除误差算法 | 第41-43页 |
2.3 硬件设计 | 第43-45页 |
2.4 测速软件设计 | 第45-46页 |
2.5 验证与分析 | 第46-4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3 脉振高频注入法的转子初始位置检测 | 第49-62页 |
3.1 引言 | 第49页 |
3.2 初始位置估算原理 | 第49-50页 |
3.2.1 PMSM数学模型 | 第49-50页 |
3.2.2 等宽电压脉冲测转子位置 | 第50页 |
3.3 激励信号注入和响应提取研究 | 第50-57页 |
3.3.1 脉振高频响应信号提取 | 第50-55页 |
3.3.2 等宽电压脉冲法实现 | 第55-57页 |
3.4 验证与分析 | 第57-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4 电机参数的模型参考自适应辨识 | 第62-82页 |
4.1 引言 | 第62页 |
4.2 永磁同步电机模型 | 第62-63页 |
4.3 基于MRAC的参数辨识 | 第63-69页 |
4.3.1 MRAC参数辨识原理 | 第63-65页 |
4.3.2 参数辨识自适应律设计 | 第65-68页 |
4.3.3 辨识过程具体实现 | 第68-69页 |
4.4 验证与分析 | 第69-8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5 永磁同步电机的伺服驱动器设计 | 第82-123页 |
5.1 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硬件设计 | 第82-98页 |
5.1.1 永磁同步电机硬件整体设计 | 第82-84页 |
5.1.2 DSP主控制板设计 | 第84-85页 |
5.1.3 伺服系统功率电路设计 | 第85-90页 |
5.1.4 面板按键设计 | 第90-93页 |
5.1.5 通信、模拟量输入输出和母线电压电路设计 | 第93-98页 |
5.2 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软件设计 | 第98-122页 |
5.2.1 调试开发环境与编译方法 | 第98-100页 |
5.2.2 程序设计 | 第100-112页 |
5.2.3 系统验证与分析 | 第112-12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23-127页 |
6.1 结论 | 第123-125页 |
6.2 创新点 | 第125页 |
6.3 展望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38-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作者简介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