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5-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4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4-16页 |
| 前言 | 第16-18页 |
| 第一部分 肾藏精与肾精亏虚证的中医理论研究 | 第18-33页 |
| 一、“肾藏精”理论的历史源流 | 第18-26页 |
| 二、肾藏精主骨生髓与肾精亏虚证 | 第26-32页 |
| 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二部分 肾精亏虚证“异病同证”的基因表达分析 | 第33-87页 |
| 论文一 肾精亏虚证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第33-5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第36-44页 |
| 讨论 | 第44-51页 |
| 小结 | 第51-52页 |
| 论文二 肾精亏虚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第52-7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第55-64页 |
| 讨论 | 第64-70页 |
| 小结 | 第70-71页 |
| 论文三 “异病”(老年性痴呆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同证”(肾精亏虚证)患者差异表达基因的同源性分析 | 第71-8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2-75页 |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第75-81页 |
| 讨论 | 第81-86页 |
| 小结 | 第86-87页 |
| 结论 | 第87-88页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第88-89页 |
| 创新点查新检索报告 | 第89-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101页 |
| 综述 | 第101-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15页 |
| 个人简介 | 第115-116页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第116-117页 |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