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9-10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0-17页 |
1. 绪论 | 第17-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8-24页 |
1.2.1. 停电系统恢复阶段划分 | 第18-19页 |
1.2.2. 网架重构方法分类 | 第19-22页 |
1.2.3. 加快恢复路径优化求解速度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2.4. 进一步提高恢复路径优化效率的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24-2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2. 章节安排 | 第25-27页 |
2. 恢复路径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与求解 | 第27-36页 |
2.1. 面向网架重构的恢复路径优化问题 | 第27-29页 |
2.1.1. 恢复路径优化的问题描述 | 第27-28页 |
2.1.2. 恢复路径优化的求解思路 | 第28-29页 |
2.2. 恢复路径优化的数学模型 | 第29-31页 |
2.2.1. 目标函数 | 第29页 |
2.2.2. 约束条件 | 第29-31页 |
2.3. 基于遗传算法编码的恢复路径优化 | 第31-34页 |
2.3.1. 遗传算法搜索恢复路径方法 | 第31-32页 |
2.3.2. 约束条件处理方法 | 第32-33页 |
2.3.3. 确定恢复路径的算法流程 | 第33-34页 |
2.4. 小结 | 第34-36页 |
3. 基于正交遗传算法的恢复路径优化 | 第36-54页 |
3.1. 遗传算法搜索点分布的影响分析 | 第36-37页 |
3.2. 正交实验设计 | 第37-41页 |
3.2.1. 正交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 | 第37-39页 |
3.2.2. 正交序列的生成方法 | 第39-41页 |
3.3. 正交遗传算法 | 第41-46页 |
3.3.1. 初始种群生成 | 第41-44页 |
3.3.2. 正交交叉生成子代种群 | 第44-45页 |
3.3.3. 用于恢复路径优化的正交遗传算法 | 第45-46页 |
3.4. 算例分析 | 第46-53页 |
3.4.1. 正交遗传算法的有效性分析 | 第47-49页 |
3.4.2. 与现有遗传算法的对比分析 | 第49-53页 |
3.5. 小结 | 第53-54页 |
4. 恢复路径智能优化中非连通方案的线路编码修正方法 | 第54-69页 |
4.1. 现有非连通个体编码的处理方法及不足 | 第54-55页 |
4.1.1. 非连通个体编码的处理方法 | 第54页 |
4.1.2. 现有处理方法存在的不足 | 第54-55页 |
4.2. 非连通个体编码的快速修正策略 | 第55-58页 |
4.2.1. 网络连通性的判据 | 第55-56页 |
4.2.2. 连通性修正的难点分析 | 第56-57页 |
4.2.3. 非连通编码修正思路 | 第57-58页 |
4.3. 基于凝聚层次聚类和Prim算法的非连通编码修正 | 第58-60页 |
4.3.1. 基于凝聚层次聚类的连通子图聚合算法 | 第58-59页 |
4.3.2. 基于Prim算法的连通路径搜索算法 | 第59-60页 |
4.4. 算例分析 | 第60-67页 |
4.4.1. 连通性修正的必要性分析 | 第61-62页 |
4.4.2. 个体修正方法的有效性分析 | 第62-63页 |
4.4.3. 应用于遗传算法的有效性分析 | 第63-66页 |
4.4.4. 正交实验设计与修正算法相结合的方法 | 第66-67页 |
4.5. 小结 | 第67-69页 |
5. 基于最小费用最大流的停电系统恢复路径优化方法 | 第69-85页 |
5.1. 最小费用最大流的基本原理 | 第69-73页 |
5.1.1. 容量网络与网络流 | 第69-70页 |
5.1.2. 网络最大流及判定准则 | 第70-71页 |
5.1.3. 最小费用流及判定准则 | 第71-73页 |
5.1.4. 最小费用最大流的网络连通性 | 第73页 |
5.2. 应用最小费用最大流的停电系统恢复路径优化建模 | 第73-78页 |
5.2.1. 构建停电系统的单源单汇网络 | 第74-75页 |
5.2.2. 网络最大流确保恢复路径连通的建模方法 | 第75-77页 |
5.2.3. 最小费用流搜索最优恢复路径的建模方法 | 第77-78页 |
5.2.4. 恢复路径优化建模的数学描述 | 第78页 |
5.3. 恢复路径优化问题的求解算法 | 第78-81页 |
5.3.1. 最小费用路算法 | 第79-80页 |
5.3.2. 确定恢复路径的算法流程 | 第80-81页 |
5.4. 算例分析 | 第81-84页 |
5.4.1. 所构建恢复路径优化问题的有效性分析 | 第81-83页 |
5.4.2. 求解恢复路径方法的有效性分析 | 第83-84页 |
5.5. 小结 | 第84-85页 |
6. 应用网络流理论的停电系统恢复路径混合整数线性优化模型 | 第85-95页 |
6.1. 现有恢复路径优化模型分析 | 第85-86页 |
6.1.1. 恢复路径优化模型的求解方法及不足 | 第85页 |
6.1.2. 在保证优化效果基础上提高寻优速度的思路 | 第85-86页 |
6.2. 基于网络流理论的连通性约束解析表达 | 第86-89页 |
6.2.1. 网络流理论的基本原理 | 第86-87页 |
6.2.2. 构建停电系统的单源多汇网络 | 第87-88页 |
6.2.3. 基于网络流的连通性约束解析表达 | 第88-89页 |
6.3. 恢复路径优化的混合整数线性模型 | 第89-90页 |
6.3.1. 确定线路投运状态 | 第89-90页 |
6.3.2. 恢复路径优化的线性模型 | 第90页 |
6.3.3. 模型求解 | 第90页 |
6.4. 算例分析 | 第90-93页 |
6.4.1. 本章所提线性优化模型的有效性分析 | 第91页 |
6.4.2. 与现有非线性优化算法的比较分析 | 第91-93页 |
6.5. 小结 | 第93-95页 |
7. 停电系统恢复路径优化方法的江苏系统实例比较分析 | 第95-104页 |
7.1. 江苏电网三分区系统仿真场景 | 第95-98页 |
7.1.1. 仿真系统的电气参数 | 第95-97页 |
7.1.2. 仿真对比算例的构建 | 第97-98页 |
7.2. 各种恢复路径优化方法的仿真比较分析 | 第98-102页 |
7.2.1. 寻优效率的对比分析 | 第98-99页 |
7.2.2. 寻优稳定性的对比分析 | 第99-100页 |
7.2.3. 寻优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100-102页 |
7.3. 小结 | 第102-104页 |
8. 总结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8.1. 总结 | 第104-105页 |
8.2. 展望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8页 |
附录 | 第118-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