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下生物量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1 森林地下生物量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 ·森林地下生物量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森林地下生物量的研究方法 | 第12-16页 |
| ·粗根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 第13-14页 |
| ·细根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 第14-15页 |
| ·根系生物量其他测定方法 | 第15-16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三种优势树种生物量的研究 | 第16-17页 |
| ·不同演替阶段的根系生物量和分布 | 第17页 |
|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 2 实验地区概况 | 第18-21页 |
| ·气候特点 | 第18-19页 |
| ·土壤特点 | 第19页 |
| ·植被类型 | 第19-21页 |
| 3 实验样地建设和采样过程 | 第21-23页 |
| 4 古田山三种优势树种的地下生物量研究 | 第23-32页 |
| ·研究方法和过程 | 第23-25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 ·实验过程 | 第23-25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5-30页 |
| ·三种优势树种根系直径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 第25-28页 |
| ·三种优势树种胸径与地下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 第28-30页 |
| ·三种优势树种根系生物量分配比较 | 第30页 |
| ·讨论 | 第30-32页 |
| 5 三种优势树种地上、地下生态学比较 | 第32-42页 |
| ·方法和过程 | 第3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40页 |
| ·三种优势树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特征比较 | 第32-34页 |
| ·三种优势树种基径和胸径之间的关系 | 第34-36页 |
| ·三种优势树种胸径与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 第36-38页 |
| ·三种优势树种胸径与总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 第38-40页 |
| ·三种优势树种的根冠比 | 第40页 |
| ·讨论 | 第40-42页 |
| 6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根系生物量和分布研究 | 第42-58页 |
| ·方法和过程 | 第42-43页 |
| ·实验样地的选择 | 第42-43页 |
| ·实验方法 | 第4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3-56页 |
| ·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根系生物量及其组分比较 | 第43-52页 |
| ·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根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 | 第52-56页 |
| ·森林植株密度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 | 第56页 |
| ·讨论 | 第56-58页 |
| 7 主要的结论和对今后工作的探讨 | 第58-60页 |
| ·主要的结论 | 第58-59页 |
| ·三种树种的胸径与各部分生物量之间的相对生长方程 | 第58页 |
| ·古田山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根系生物量 | 第58-59页 |
| ·对今后工作的探讨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 致谢 | 第66-6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