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1.1.1 带式输送机概述 | 第10-13页 |
1.1.2 轮轨行走系统概述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无托辊式带式输送机的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国外无托辊式带式输送机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2 国内无托辊式带式输送机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轮轨系统的带式输送机总体方案设计 | 第22-42页 |
2.1 设计目标与设计思路 | 第22-27页 |
2.1.1 设计目标 | 第22-23页 |
2.1.2 设计思路 | 第23-27页 |
2.1.2.1 设计方案一 | 第24-25页 |
2.1.2.2 设计方案二 | 第25-27页 |
2.2 总体方案与工作原理 | 第27-29页 |
2.2.1 钢轮轨系统带式输送机的方案设计 | 第27-28页 |
2.2.2 工作原理 | 第28-29页 |
2.3 钢轮轨系统带式输送机运输过程分析 | 第29-42页 |
2.3.1 钢轮轨式带式输送机运行阻力 | 第29-36页 |
2.3.1.1 物料流的弯曲阻力 | 第29-35页 |
2.3.1.2 钢轮钢轨阻力 | 第35-36页 |
2.3.2 钢轮轨式带式输送机的传动理论 | 第36-37页 |
2.3.3 卸料过程的物料轨迹 | 第37-42页 |
第三章 轮轨式带式输送机的主要结构设计及其三维模型 | 第42-64页 |
3.1 钢轮型输送带的结构设计 | 第42-49页 |
3.1.1 输送带的设计计算 | 第43-44页 |
3.1.1.1 输送带结构组成 | 第43-44页 |
3.1.1.2 输送带宽度 | 第44页 |
3.1.2 与输送带相嵌的支架结构设计计算 | 第44-49页 |
3.1.2.1 支架纵向间距布置 | 第44-46页 |
3.1.2.2 支架结构设计 | 第46-47页 |
3.1.2.3 弹簧钢的应用 | 第47页 |
3.1.2.4 胶粘强度的验证 | 第47-49页 |
3.2 钢轮结构设计 | 第49-51页 |
3.2.1 钢轮-钢轨系统特点 | 第49-50页 |
3.2.2 输送带上钢轮结构设计计算 | 第50-51页 |
3.3 钢轨的结构设计计算 | 第51-54页 |
3.4 滚筒结构设计计算 | 第54-59页 |
3.4.1 滚筒最小直径的确定 | 第55-58页 |
3.4.2 滚筒结构设计 | 第58-59页 |
3.5 受料过程的缓冲装置结构设计 | 第59-64页 |
第四章 基于ANSYS的钢轮轨式带式输送机的结构静力学及模态分析 | 第64-76页 |
4.1 ANSYS分析简介 | 第64-65页 |
4.2 输送带正常负载下的垂度分析 | 第65-66页 |
4.3 受料时钢轨的受力分析 | 第66-69页 |
4.4 弹簧钢经过滚筒时的形变分析 | 第69-70页 |
4.5 稳定工况下的模态分析 | 第70-76页 |
4.5.1 稳定工况下输送带多阶预应力模态分析 | 第71-72页 |
4.5.2 稳定工况下钢轮多阶预应力模态分析 | 第72-73页 |
4.5.3 稳定工况下钢轨多阶预应力模态分析 | 第73-74页 |
4.5.4 本节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轮轨式带式输送机样机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76-86页 |
5.1 轮轨系统的带式输送机的样机试制 | 第76-79页 |
5.1.1 初代无托辊式概念机试制 | 第76-77页 |
5.1.2 第二代轮轨式带式输送机的样机试制 | 第77-78页 |
5.1.3 第三代轮轨式带式输送机样机试制 | 第78-79页 |
5.2 轮轨式带式输送机试验参数 | 第79-80页 |
5.3 试验关注指标 | 第80页 |
5.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80-86页 |
5.4.1 试验环境条件及测试方法 | 第80-81页 |
5.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81-86页 |
第六章 总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 | 第86-87页 |
6.1.1 主要结论 | 第86页 |
6.1.2 创新之处 | 第86-87页 |
6.1.3 不足之处 | 第87页 |
6.2 展望与感想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研究生期间参与研究发表的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