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法方法 | 第15页 |
1.3.2 数据来源 | 第15-16页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16-17页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7页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8-22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2.1.1 比较优势与竞争力理论 | 第18-19页 |
2.1.2 企业发展战略理论 | 第19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2.2.1 水果产业及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9-20页 |
2.2.2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 第20页 |
2.2.3 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战略 | 第20-21页 |
2.3 文献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厦门福慧达公司水果出口现状分析 | 第22-32页 |
3.1 厦门福慧达公司基本情况概述 | 第22-25页 |
3.1.1 厦门福慧达公司发展历史 | 第22-23页 |
3.1.2 厦门福慧达公司主营业务 | 第23-24页 |
3.1.3 厦门福慧达公司组织架构及员工结构 | 第24-25页 |
3.2 厦门福慧达公司水果出口的PEST分析 | 第25-28页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第25-26页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第26-27页 |
3.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第27-28页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第28页 |
3.3 厦门福慧达公司水果出口现状 | 第28-30页 |
3.3.1 出口品种与出口市场 | 第28-29页 |
3.3.2 水果出口数量与价格 | 第29页 |
3.3.3 水果出口质量 | 第29-30页 |
3.4 小结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厦门福慧达公司提升水果出口竞争力的定位 | 第32-44页 |
4.1 出口竞争力的内涵 | 第32-33页 |
4.1.1 价格竞争力 | 第32-33页 |
4.1.2 质量竞争力 | 第33页 |
4.1.3 信誉竞争力 | 第33页 |
4.2 厦门福慧达公司提升出口竞争力的SWOT分析 | 第33-39页 |
4.2.1 优势 | 第33-36页 |
4.2.2 劣势 | 第36-37页 |
4.2.3 机会 | 第37-38页 |
4.2.4 威胁 | 第38-39页 |
4.3 厦门福慧达公司提升各项竞争力的可行性及定位 | 第39-43页 |
4.3.1 厦门福慧达公司主要竞争对手 | 第39-40页 |
4.3.2 深入耕耘东盟市场是厦门福慧达公司竞争优势所在 | 第40-41页 |
4.3.3 出口质优价廉的产品是竞争力提升的核心 | 第41-42页 |
4.3.4 维护客户资源是厦门福慧达公司建立信誉竞争力的关键 | 第42页 |
4.3.5 提升产品质量,是厦门福慧达公司不懈的追求 | 第42-43页 |
4.4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厦门福慧达公司水果出口竞争力提升策略与保障措施 | 第44-48页 |
5.1 厦门福慧达公司竞争力提升策略 | 第44-45页 |
5.1.1 采购系统升级 | 第44-45页 |
5.1.2 商品化处理环节升级 | 第45页 |
5.1.3 营销策略升级 | 第45页 |
5.2 厦门福慧达公司提升出口质量的保障措施 | 第45-48页 |
5.2.1 品种研发与栽培方式改进,采购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 第45-46页 |
5.2.2 加强运输储藏技术研发,进一步降低损耗率 | 第46页 |
5.2.3 抓住国家贸易政策动向,积极开拓新的市场 | 第46页 |
5.2.4 计提市场营销基金,多方面收集国际市场信息 | 第46-4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8-49页 |
6.1.1 公司水果出口具备质量与技术优势,但缺乏价格竞争力 | 第48页 |
6.1.2 公司水果出口应该深入耕耘东盟市场,以提升价格竞争力为核心,同步提升质量和信誉竞争力 | 第48页 |
6.1.3 公司三大竞争力提升策略、四大保障措施 | 第48-49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