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10-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五、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刑罚目的的选择与刑罚轻重的基本判断 | 第17-32页 |
一、刑罚作用客观性与两面性的重申 | 第17-21页 |
(一)刑罚作用的客观性 | 第17-19页 |
(二)刑罚作用的两面性 | 第19-20页 |
(三)对“刑罚功能”概念的反思 | 第20-21页 |
二、刑罚目的的二元构建 | 第21-27页 |
(一)刑罚目的追求应力争“相对中立” | 第22-24页 |
(二)刑罚目的一元论的扬弃 | 第24-25页 |
(三)刑罚目的二元论的提倡 | 第25-27页 |
三、刑罚“轻”与“重”的区分 | 第27-32页 |
(一)判断标准只能是“粗线条” | 第28-29页 |
(二)“质”的判断 | 第29-30页 |
(三)“量”的判断 | 第30-32页 |
第二章 我国刑法重刑倾向的发展与刑罚轻缓化的抗争 | 第32-49页 |
一、当前我国刑罚发展“重刑化”的主要表现 | 第32-38页 |
(一)刑事立法:扩大犯罪圈与刑法介入提前 | 第32-34页 |
(二)刑事司法:自由裁量对“重刑主义”的依赖 | 第34-35页 |
(三)刑罚执行:终身监禁的设立 | 第35-36页 |
(四)刑罚后果:累犯与前科制度 | 第36-38页 |
二、刑罚轻缓化对重刑倾向的抗争 | 第38-45页 |
(一)刑事立法:《刑法修正案(八)》对死刑罪名的减少和对特殊主体的从宽处遇 | 第39-40页 |
(二)刑事司法:将“以宽济严”解读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核心 | 第40-42页 |
(三)刑罚执行:缓刑、减刑和假释制度对宣告刑的变通与修正 | 第42-43页 |
(四)刑法评价:犯罪记录封存的起步 | 第43-45页 |
三、对我国刑罚不同发展方向的评价 | 第45-49页 |
(一)定罪、量刑、执行的递减性重视 | 第45-46页 |
(二)预防为主、报应为辅的双重影响 | 第46-47页 |
(三)总体评价:“重”有余而“轻”不足 | 第47-49页 |
第三章 秩序与自由:对我国刑法重刑倾向的应然取舍 | 第49-65页 |
一、对我国刑法重刑倾向的价值分析 | 第49-53页 |
(一)以维护社会秩序为先 | 第50-51页 |
(二)偏重惩罚与威慑 | 第51-52页 |
(三)价值导向:威权主义 | 第52-53页 |
二、刑罚轻缓化的价值依归 | 第53-58页 |
(一)以保障人权为先 | 第54-55页 |
(二)偏重教育与改造 | 第55-56页 |
(三)价值导向:自由主义 | 第56-58页 |
三、正义的回归:对我国刑法发展方向的纠偏 | 第58-65页 |
(一)价值冲突产生的原因 | 第58-60页 |
(二)刑罚目的二元论的动态协调:正义基础上的因时因势而动 | 第60-62页 |
(三)刑罚终极价值的差别化对待:以刑事法律关系主体为根据 | 第62-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后记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