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引言 | 第9-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5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概述 | 第16-22页 |
第一节 本罪的立法沿革与特征 | 第16-18页 |
一、立法沿革 | 第16-17页 |
二、立法特征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本罪的设立对既存司法解释的影响 | 第18-22页 |
一、本罪的设立对《网络诽谤解释》第5条第2款的影响 | 第19-20页 |
二、本罪的设立对《虚假恐怖信息解释》第6条的影响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客观方面 | 第22-38页 |
第一节 本罪行为的理解 | 第22-28页 |
一、“编造”的理解 | 第22-23页 |
二、“传播”的理解 | 第23-25页 |
三、“编造”与“传播”的关系 | 第25-26页 |
四、向特定人传播的适用 | 第26-28页 |
第二节 本罪对象与场所的理解 | 第28-31页 |
一、“虚假信息”的理解 | 第28-30页 |
二、“信息网络和其他媒体”的认定 | 第30-31页 |
第三节 本罪结果的理解 | 第31-38页 |
一、“社会秩序”的理解 | 第31-34页 |
二、“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认定 | 第34-37页 |
三、“造成严重后果”的理解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主观方面 | 第38-48页 |
第一节 本罪故意的种类和内容 | 第38-44页 |
一、本罪故意的种类: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 第38-40页 |
二、本罪故意的内容:“明知”的理解 | 第40-44页 |
第二节 几种特殊情形主观方面认定 | 第44-48页 |
一、点对点传播之下主观方面的认定 | 第44-45页 |
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主观方面问题 | 第45-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