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诈骗的刑法规制--以“偷换二维码案”为例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8-1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8-9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0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0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微信诈骗的概念与类型 | 第12-18页 |
第一节 微信诈骗概念的界定 | 第12-14页 |
一、微信诈骗概念的内涵 | 第12-13页 |
二、微信诈骗概念的外延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微信诈骗类型 | 第14-18页 |
一、微信诈骗的手段类型 | 第14-16页 |
二、微信诈骗的法益侵害类型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利用微信实施诈骗行为的定性 | 第18-27页 |
第一节“偷换二维码案”中诈骗罪的认定 | 第18-22页 |
一、偷换二维码行为的分析 | 第19页 |
二、顾客陷入认识错误 | 第19-20页 |
三、顾客具有处分意识和处分行为 | 第20-21页 |
四、商家为被害人 | 第21-22页 |
第二节“偷换二维码案”中盗窃罪的否定 | 第22-27页 |
一、“债权说”的局限 | 第23-24页 |
二、偷换行为是以“窃”为手段的“骗” | 第24-25页 |
三、商家未形成占有事实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微信诈骗帮助与预备行为的刑法规制 | 第27-40页 |
第一节 微信诈骗中立帮助行为的可罚性 | 第27-35页 |
一、中立帮助行为的归责根据 | 第27-31页 |
二、故意内容区分可罚性 | 第31-35页 |
第二节 微信诈骗预备行为的刑事责任 | 第35-40页 |
一、预备行为普遍处罚欠妥 | 第35-37页 |
二、微信诈骗预备行为实行化 | 第37-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4-45页 |
后记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