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结构理论、计算论文--结构试验与检验论文

基于深度学习的结构健康监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1-26页
    1.1 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现状第12-20页
        1.2.1 结构健康监测的五个层次第13页
        1.2.2 基于振动信息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第13-17页
        1.2.3 基于智能算法的结构损伤识别第17-18页
        1.2.4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第18-20页
    1.3 结构健康监测存在的问题第20-21页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主要工作第21-23页
    1.5 本文的创新点第23-24页
    1.6 本文的组织第24-26页
2 结构损伤检测算法评价指标第26-43页
    2.1 用于连续域的蚁群算法第26-32页
        2.1.1 概率密度函数第28页
        2.1.2 信息素的表达第28-30页
        2.1.3 基于蚁群算法的目标函数第30-32页
    2.2 基于连续蚁群算法损伤评估第32-36页
        2.2.1 单损伤的识别效果第32-33页
        2.2.2 单损伤且小损伤的识别效果第33-34页
        2.2.3 多损伤的识别效果第34-35页
        2.2.4 识别精度的考虑第35页
        2.2.5 损伤识别评估的总结第35-36页
    2.3 损伤指标的提出第36-38页
    2.4 损伤指标研究第38-41页
        2.4.1 单元准确率第38-40页
        2.4.2 单点准确率第40页
        2.4.3 记录准确率第40-41页
    2.5 本章小结第41-43页
3 基于深度学习的结构损伤识别第43-73页
    3.1 深度学习的研究背景与理论依据第43-47页
        3.1.1 研究背景第44页
        3.1.2 理论依据第44-47页
    3.2 典型的深度学习结构第47-54页
        3.2.1 生成型深度结构第48-49页
        3.2.2 区分性深度结构第49-54页
        3.2.3 混合型结构第54页
    3.3 基于残差模块的卷积神经网络第54-62页
        3.3.1 残差神经网络第54-55页
        3.3.2 Leaky ReLU第55-56页
        3.3.3 用于结构健康监测的卷积神经网络第56-59页
        3.3.4 模型预测过程第59-62页
        3.3.5 模型训练过程第62页
    3.4 损伤评价指标研究第62-66页
        3.4.1 单元准确率第62-65页
        3.4.2 单点准确率第65页
        3.4.3 记录准确率第65-66页
    3.5 基于单元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健康监测第66-71页
        3.5.1 单元准确率第68-70页
        3.5.2 单点准确率第70页
        3.5.3 记录准确率第70-71页
        3.5.4 噪声对模型的影响第71页
    3.6 本章小结第71-73页
4 环境因素影响下的结构健康监测第73-93页
    4.1 IASC-ASCE Benchmark模型第73-75页
    4.2 结构时域信号噪声分析第75-79页
    4.3 模拟真实数据的生成第79-80页
    4.4 损伤检测模型架构第80-86页
        4.4.1 双向循环神经网第80-84页
        4.4.2 Pooling第84页
        4.4.3 特征加权第84-86页
    4.5 考虑环境因素的模型评价第86-89页
        4.5.1 单元准确率第86-88页
        4.5.2 单点准确率第88页
        4.5.3 记录准确率第88-89页
        4.5.4 噪声对模型的影响第89页
    4.6 噪声对模型影响对比第89-91页
    4.7 本章小结第91-93页
5 结论与展望第93-96页
    5.1 结论第93-95页
    5.2 展望第95-96页
附录第96-116页
    (1)CNN算法计算结果第96-98页
    (2)ACO算法计算结果第98-100页
    (3)噪声分布统计情况第100-102页
    (4)真实测量值与预测理论值(前100项)第102-105页
    (5)模型中间结果示例第105-110页
    (6)部分关键代码第110-11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6-117页
致谢第117-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聚砜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及其对磷酸的电渗析净化作用
下一篇:基于羟乙基淀粉的纳米载体及其用于抗肿瘤药物输送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