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长河流域矿区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12-1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3-26页 |
2.1. 研究区概述 | 第13-20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3-14页 |
2.1.2 自然条件 | 第14-15页 |
2.1.3 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 第15-20页 |
2.2 研究区生态脆弱性表现 | 第20-22页 |
2.2.1 生态自身脆弱性 | 第20-21页 |
2.2.2 人为引起的脆弱性 | 第21页 |
2.2.3 脆弱性表现 | 第21-22页 |
2.3 生态脆弱性理论 | 第22-26页 |
2.3.1 生态脆弱性的概念 | 第22-23页 |
2.3.2 生态脆弱性的形成 | 第23-24页 |
2.3.3 生态脆弱性的特征 | 第24-26页 |
3 研究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 第26-40页 |
3.1 脆弱性评价原则 | 第26页 |
3.2 脆弱性评价方法 | 第26-28页 |
3.3 脆弱性评价体系建立 | 第28-35页 |
3.3.1 选取评价指标 | 第28-29页 |
3.3.2 确定指标权重 | 第29-34页 |
3.3.3 脆弱性评价标准 | 第34-35页 |
3.4 脆弱性评价结果 | 第35-40页 |
3.4.1 脆弱性评价方法 | 第35-36页 |
3.4.2 生态脆弱性评价 | 第36-37页 |
3.4.3 生态脆弱性验证 | 第37-40页 |
4 研究区生态脆弱性驱动力定量分析 | 第40-46页 |
4.1 驱动力分析方法 | 第40-42页 |
4.2 驱动力定量分析 | 第42-44页 |
4.3 研究区生态脆弱性成因 | 第44-46页 |
4.3.1 自然条件 | 第44页 |
4.3.2 社会活动 | 第44-46页 |
5 生态脆弱性调控对策分析 | 第46-49页 |
5.1 生态修复 | 第46-47页 |
5.1.1 治理塌陷地 | 第46-47页 |
5.1.2 生态复垦、涵养 | 第47页 |
5.2 生态规划 | 第47-48页 |
5.2.1 结合乡村振兴开发规划 | 第47页 |
5.2.2 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 | 第47-48页 |
5.2.3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 第48页 |
5.3 生态重建措施 | 第48-49页 |
5.3.1 土地生态重建措施 | 第48页 |
5.3.2 农业生态重建措施 | 第48页 |
5.3.3 居住生态重建措施 | 第48-49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49-5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9页 |
6.2 讨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Abstract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6-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