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底泥沉积物中重金属概述 | 第13-15页 |
1.2.1 重金属定义 | 第13页 |
1.2.2 沉积物重金属来源 | 第13页 |
1.2.3 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研究 | 第13-14页 |
1.2.4 重金属形态研究 | 第14-15页 |
1.3 重金属污染物的吸附-解吸理论 | 第15-21页 |
1.3.1 吸附-解吸基本概念 | 第15-16页 |
1.3.2 吸附解吸动力学理论 | 第16-18页 |
1.3.3 吸附-解吸等温线模型 | 第18-19页 |
1.3.4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物吸附-解吸国内外研究 | 第19-21页 |
1.4 重金属污染物吸附-解吸的影响因素 | 第21-23页 |
1.4.1 沉积物的性质 | 第21-22页 |
1.4.2 温度 | 第22页 |
1.4.3 pH | 第22页 |
1.4.4 离子强度 | 第22-23页 |
1.4.5 溶解氧 | 第23页 |
1.4.6 水流的扰动程度 | 第23页 |
1.5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1.5.1 选题意义 | 第23-24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6-34页 |
2.1 样品的采集 | 第26-28页 |
2.1.1 采样点设置 | 第26-28页 |
2.1.2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方法 | 第28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2.2.1 实验药品 | 第28-29页 |
2.2.2 仪器设备 | 第29页 |
2.3 分析测定方法 | 第29-32页 |
2.3.1 表层沉积物理化性质测定 | 第29-30页 |
2.3.2 沉积物重金属背景值测定 | 第30-31页 |
2.3.3 沉积物重金属赋存形态测定 | 第31-32页 |
2.4 标准曲线绘制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上海市主要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及其分布特征 | 第34-54页 |
3.1 沉积物理化性质 | 第34-36页 |
3.1.1 基本理化性质结果 | 第34-35页 |
3.1.2 粒径分布 | 第35-36页 |
3.2 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分布分析 | 第36-42页 |
3.2.1 水环境物理化学性质 | 第36-37页 |
3.2.2 水环境重金属含量分析 | 第37-39页 |
3.2.3 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分析 | 第39-42页 |
3.3 沉积物重金属赋存形态分布状况 | 第42-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上海市主要水系沉积物对重金属吸附规律研究 | 第54-83页 |
4.1 实验方案与计算公式 | 第54-56页 |
4.1.1 实验方案 | 第54-55页 |
4.1.2 计算公式 | 第55-56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6-82页 |
4.2.1 重金属在沉积物上吸附动力学特性 | 第56-60页 |
4.2.2 温度对重金属吸附的影响 | 第60-76页 |
4.2.3 沉积物中重金属水-固分配系数Kd | 第76-77页 |
4.2.4 pH对重金属吸附的影响 | 第77-80页 |
4.2.5 粒径对重金属吸附的影响 | 第80-8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五章 上海市主要水系沉积物重金属解吸规律研究 | 第83-111页 |
5.1 实验方案与计算公式 | 第83-84页 |
5.1.1 实验方案 | 第83-84页 |
5.1.2 计算公式 | 第84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84-109页 |
5.2.1 重金属在沉积物上解吸动力学特性 | 第85-88页 |
5.2.2 温度对重金属解吸的影响 | 第88-105页 |
5.2.3 pH对重金属解吸的影响 | 第105-108页 |
5.2.4 粒径对重金属吸附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3页 |
6.1 结论 | 第111-112页 |
6.2 展望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1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