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12-16页 |
一、问题的缘起 | 第12-13页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5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流域生态补偿概念及其法律关系解析 | 第16-24页 |
第一节 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 | 第16-20页 |
一、生态补偿概念 | 第16-17页 |
二、生态补偿与生态赔偿的不同 | 第17-18页 |
三、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争议 | 第18-19页 |
四、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渊源 | 第20-22页 |
一、权利与义务相对等原理 | 第20页 |
二、公民环境权理论 | 第20-21页 |
三、环境公平理念 | 第21页 |
四、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1-22页 |
第三节 流域生态补偿基本法律关系解析 | 第22-24页 |
一、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关系的主体 | 第22页 |
二、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关系的客体 | 第22-23页 |
三、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关系的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流域生态补偿的主体界定及其类型化 | 第24-31页 |
第一节 流域生态补偿主体的问题:以长江经济带自然资源保护为例 | 第24-27页 |
一、长江经济带自然资源的保护现状 | 第24-25页 |
二、长江经济带自然资源保护中的典型案例 | 第25-26页 |
三、长江经济带自然资源保护中的主体问题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流域生态补偿补偿主体的界定 | 第27-28页 |
一、流域生态补偿的补偿主体 | 第27-28页 |
二、流域生态补偿的受偿主体 | 第28页 |
第三节 基于受益主体与受损主体的流域生态补偿主体的类型化 | 第28-31页 |
一、受益主体补偿 | 第28-29页 |
二、对受损主体的补偿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流域生态补偿的主体识别及其法律定位 | 第31-41页 |
第一节 纵向补偿主体识别及其法律定位 | 第31-33页 |
一、中央政府生态补偿的权责 | 第31-32页 |
二、省级政府生态补偿的权责 | 第32页 |
三、市、县级政府生态补偿的权责 | 第32-33页 |
第二节 横向补偿主体识别及其法律定位 | 第33-37页 |
一、上下游政府间协商交易的流域生态补偿权责 | 第34-35页 |
二、上下游政府共同出资的流域生态补偿权责 | 第35-36页 |
三、非政府主体的流域生态补偿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受偿主体识别及法律定位 | 第37-41页 |
一、为生态保护作出牺牲者 | 第38-39页 |
二、生态破坏的受损者 | 第39-40页 |
三、对减少生态破坏者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流域生态补偿的主体问题 | 第41-49页 |
第一节 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基础与法律依据 | 第41-47页 |
一、政策基础 | 第41-44页 |
二、法律依据 | 第44-46页 |
三、对政策与法律依据评析 | 第46-47页 |
第二节 流域生态补偿的主体问题 | 第47-49页 |
一、主体和客体的界定不明确 | 第47页 |
二、补偿主体单一 | 第47-48页 |
三、补偿主体具有双重身份甚至多重身份 | 第48-49页 |
第五章 流域生态补偿主体的规范性建构 | 第49-56页 |
第一节 顶层政策设计的科学化、合理化 | 第49-52页 |
一、明确流域生态补偿政策与法律的关系 | 第49-50页 |
二、构建多元、互补和勾连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 第50-51页 |
三、流域生态补偿主体的社会化:第三方监督机构的引入 | 第51-52页 |
第二节 生态补偿主体地位的法律确立 | 第52-56页 |
一、补偿主体 | 第53页 |
二、受偿主体 | 第53-55页 |
三、权利与义务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