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1-15页 |
1.2.1 关于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关于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与控制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3 关于供应链金融融资决策策略的研究 | 第13页 |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电子订单融资风险识别及银行贷款决策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1 金融系统工程理论思想 | 第18-20页 |
2.1.1 金融系统工程的内涵 | 第18页 |
2.1.2 金融系统工程思想对风险识别的指导意义 | 第18-20页 |
2.2 Stackelberg博弈理论 | 第20-23页 |
2.2.1 电子订单融资模式的博弈要素分析 | 第20-21页 |
2.2.2 Stackelberg博弈理论对银行贷款决策的指导意义 | 第21-23页 |
第3章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分析 | 第23-30页 |
3.1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电子订单融资的演进需求 | 第23-25页 |
3.1.1 物流金融中的订单融资 | 第23-24页 |
3.1.2 供应链金融订单融资的互联网化 | 第24-25页 |
3.2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及主体协同模型 | 第25-27页 |
3.2.1 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分析 | 第25-26页 |
3.2.2 电子订单融资模式的主体协同模型 | 第26-27页 |
3.3 线上、线下订单融资模式的比较 | 第27-30页 |
第4章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电子订单融资模式的风险要素三维识别框架 | 第30-38页 |
4.1 电子订单融资三维风险识别的系统观 | 第30-31页 |
4.2 电子订单融资风险要素三维识别框架 | 第31-36页 |
4.2.1 主体维度风险识别 | 第31-33页 |
4.2.2 流程维度风险识别 | 第33-35页 |
4.2.3 平台维度风险识别 | 第35-36页 |
4.3 三维风险的线上、线下演变 | 第36-38页 |
第5章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电子订单融资的银行贷款决策分析 | 第38-49页 |
5.1 电子订单融资简易模型的构建 | 第38-41页 |
5.1.1 模型基本假设 | 第38-39页 |
5.1.2 模型变量定义 | 第39-40页 |
5.1.3 电子订单融资模式运作描述 | 第40-41页 |
5.2 考虑核心企业违约风险的供应链收益分析 | 第41-46页 |
5.2.1 银行参与下的供应链金融整体收益分析 | 第41-44页 |
5.2.2 无资金约束的传统供应链集中决策分析 | 第44-45页 |
5.2.3 有资金约束的传统供应链集中决策分析 | 第45-46页 |
5.3 考虑核心企业违约风险的银行贷款利率决策模型 | 第46-49页 |
第6章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电子订单融资模式风险控制对策 | 第49-55页 |
6.1 电子订单融资模式的风险管理演进过程 | 第49-50页 |
6.2 电子订单融资全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对策 | 第50-54页 |
6.2.1 操作环节外包的风险转移技术 | 第50-52页 |
6.2.2 契约关系与声誉机制的风险防范技术 | 第52-53页 |
6.2.3 平台间信息整合、协同控制的风险预警机制 | 第53-54页 |
6.3 电子订单融资银行决策中的风险控制对策 | 第54-55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8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55-56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 | 第63-64页 |
附录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