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9-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2.1 大学生学习适应的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2.1.1 适应与适应性 | 第11页 |
2.1.2 大学生学习适应的概念 | 第11-12页 |
2.1.3 大学生学习适应的结构 | 第12页 |
2.1.4 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2.2 客观社会经济地位的研究 | 第13-15页 |
2.2.1 社会地位的概念 | 第13页 |
2.2.2 客观社会经济地位的概念和评估 | 第13-14页 |
2.2.3 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与学习适应的关系 | 第14-15页 |
2.3 主观社会地位的研究 | 第15-17页 |
2.3.1 主观社会地位的概念 | 第15页 |
2.3.2 主观社会地位的评估 | 第15-16页 |
2.3.3 主观社会地位的相关研究 | 第16页 |
2.3.4 主观社会地位的理论解释 | 第16-17页 |
2.3.5 主观社会地位与学习适应的关系 | 第17页 |
2.4 归因风格及其相关研究 | 第17-20页 |
2.4.1 归因风格的概念 | 第17-18页 |
2.4.2 归因理论 | 第18页 |
2.4.3 归因风格的测量 | 第18-19页 |
2.4.4 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与归因风格的关系 | 第19页 |
2.4.5 主观社会地位与归因风格的关系 | 第19页 |
2.4.6 归因风格与学习适应的关系 | 第19-20页 |
2.5 社会地位、归因风格与学习适应的关系 | 第20-21页 |
3 问题提出 | 第21-25页 |
3.1 问题提出 | 第21-25页 |
3.1.1 已有研究的评述 | 第21-22页 |
3.1.2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 | 第22-23页 |
3.1.3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3-25页 |
4 研究一 大学生主观社会地位的特点 | 第25-33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25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4.3.1 研究对象 | 第25-26页 |
4.3.2 研究工具 | 第26-27页 |
4.3.3 数据收集和管理 | 第27页 |
4.4 研究结果 | 第27-29页 |
4.4.1 大学生主观社会地位的总体特点分析 | 第27页 |
4.4.2 大学生主观社会地位在各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27-29页 |
4.5 讨论 | 第29-32页 |
4.5.1 对大学生主观社会地位的特点分析 | 第29-30页 |
4.5.2 大学生主观社会地位及各指标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 第30-31页 |
4.5.3 大学生主观社会地位在其他人口学变量指标上的的差异分析 | 第31-32页 |
4.6 结论 | 第32-33页 |
5 研究二 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与学习适应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 第33-41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33-34页 |
5.2 研究假设 | 第34页 |
5.3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5.3.1 研究对象 | 第34页 |
5.3.2 研究工具 | 第34-35页 |
5.3.3 数据的收集与管理 | 第35页 |
5.3.4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 | 第35页 |
5.4 研究结果 | 第35-38页 |
5.4.1 本研究主要变量的相关分析 | 第35-36页 |
5.4.2 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与学习适应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 第36-38页 |
5.5 讨论 | 第38-41页 |
5.5.1 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关系 | 第38-39页 |
5.5.2 主观社会地位的中介作用 | 第39页 |
5.5.3 归因风格的调节效应 | 第39-41页 |
6 总讨论 | 第41-45页 |
6.1 大学生主观社会地位的特点 | 第41页 |
6.2 主观社会地位的中介作用 | 第41-42页 |
6.3 归因风格的调节作用 | 第42-43页 |
6.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43-45页 |
7 结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附录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