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河水上交通险情应急干预建模方法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3-15页 |
1.2 选题来源 | 第15-16页 |
1.3 事故分析与应急干预研究现状与评价 | 第16-22页 |
1.3.1 水上交通险情应急管理 | 第16页 |
1.3.2 事故风险分析与评估 | 第16-17页 |
1.3.3 事故致因分析 | 第17-18页 |
1.3.4 事故过程建模 | 第18页 |
1.3.5 险情应急干预 | 第18-20页 |
1.3.6 研究现状评述 | 第20-22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2-2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2 论文框架 | 第23-25页 |
第2章 基础理论与方法综述 | 第25-39页 |
2.1 相关基本概念 | 第25-27页 |
2.2 险情发展及应急特征 | 第27-29页 |
2.3 研究范围界定 | 第29-30页 |
2.4 事故分析基本方法 | 第30-34页 |
2.4.1 故障树 | 第30-31页 |
2.4.2 事件树 | 第31-32页 |
2.4.3 HFACS | 第32-33页 |
2.4.4 贝叶斯网络 | 第33-34页 |
2.5 人因可靠性分析方法 | 第34-36页 |
2.6 决策理论与方法 | 第36-38页 |
2.7 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水上交通险情发展模型与数据来源 | 第39-52页 |
3.1 情景和屏障的险情发展模型 | 第39-43页 |
3.1.1 事故发展模型概述 | 第39-40页 |
3.1.2 提出的险情发展模型框架 | 第40-41页 |
3.1.3 险情发展过程中的安全屏障系统 | 第41-42页 |
3.1.4 水上交通险情情景分析 | 第42-43页 |
3.2 人因可靠性数据 | 第43-44页 |
3.2.1 案例数据来源 | 第43页 |
3.2.2 不确定性信息处理方法 | 第43-44页 |
3.2.3 确定信息专家评价方法 | 第44页 |
3.3 长江失控船舶险情数据 | 第44-48页 |
3.3.1 长江失控船舶统计 | 第45页 |
3.3.2 失控船舶失效原因分类 | 第45-46页 |
3.3.3 失控船舶应急处置方法统计 | 第46-47页 |
3.3.4 失控船舶应急案例数据采集 | 第47-48页 |
3.4 多阶段动态应急决策数据 | 第48-49页 |
3.4.1 数据采集方法 | 第48页 |
3.4.2 问卷调查表 | 第48-49页 |
3.5 干预效果评价数据 | 第49-51页 |
3.5.1 数据来源 | 第49-50页 |
3.5.2 水上交通事故统计 | 第50页 |
3.5.3 通航环境信息 | 第50-51页 |
3.6 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险情发展人因可靠性动态预测 | 第52-72页 |
4.1 经典CREAM模型介绍 | 第52-54页 |
4.1.1 通用性能因子介绍 | 第52-53页 |
4.1.2 获取人因失效概率 | 第53页 |
4.1.3 实现CPC效果与控制模式的转换 | 第53-54页 |
4.2 建立新的CREAM模型 | 第54-60页 |
4.2.1 定义CPC水平和效果 | 第54-56页 |
4.2.2 转换CPC等级评价结果 | 第56页 |
4.2.3 获取CPC的权重 | 第56-57页 |
4.2.4 合成CPC效果 | 第57-58页 |
4.2.5 估计人因失效风险 | 第58-59页 |
4.2.6 预测水上险情过程中的人因可靠性 | 第59-60页 |
4.3 模型验证 | 第60-61页 |
4.4 水上险情人因可靠性案例分析 | 第61-70页 |
4.4.1 水上险情过程描述 | 第61-62页 |
4.4.2 事故发展过程中的安全屏障识别 | 第62-63页 |
4.4.3 评价事故发展过程中安全屏障表现 | 第63-64页 |
4.4.4 量化CPC评价等级 | 第64-65页 |
4.4.5 评估不同CPC的效果 | 第65-67页 |
4.4.6 获取不同CPC的权重 | 第67页 |
4.4.7 计算事故过程中人因可靠性 | 第67-69页 |
4.4.8 敏感性分析 | 第69-70页 |
4.5 讨论 | 第70-71页 |
4.6 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多部门协同的水上险情初始应急决策 | 第72-103页 |
5.1 多部门协同的应急决策问题描述 | 第72-76页 |
5.1.1 初始险情应急的特点 | 第72-73页 |
5.1.2 初始应急决策问题描述 | 第73-76页 |
5.2 不确定信息下的初始应急决策框架 | 第76-81页 |
5.2.1 建立通用三层评价模型 | 第77-79页 |
5.2.2 多影响因素证据合成 | 第79-81页 |
5.3 偏好决策下的决策准则权重获取 | 第81-84页 |
5.3.1 区间效用值偏好决策 | 第82页 |
5.3.2 直觉模糊数偏好决策 | 第82-83页 |
5.3.3 区间乘法偏好关系决策 | 第83页 |
5.3.4 目标规划模型 | 第83-84页 |
5.4 多部门协同下的各部门权重获取 | 第84-88页 |
5.4.1 归一化决策矩阵 | 第84-85页 |
5.4.2 确定正负理想点 | 第85-87页 |
5.4.3 获得各部门权重 | 第87-88页 |
5.5 最优应急方案选择 | 第88-90页 |
5.5.1 重新确定正负理想点 | 第88-89页 |
5.5.2 应急方案排序 | 第89-90页 |
5.6 主机失控险情案例分析 | 第90-101页 |
5.6.1 险情情景描述 | 第90-91页 |
5.6.2 影响因素评价 | 第91-94页 |
5.6.3 决策准则评价 | 第94-95页 |
5.6.4 决策准则权重专家评价 | 第95页 |
5.6.5 最优化决策准则权重 | 第95-96页 |
5.6.6 分配各部门权重 | 第96-98页 |
5.6.7 区间群决策矩阵 | 第98-99页 |
5.6.8 协同信息下的决策比较 | 第99-101页 |
5.7 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6章 水上险情/事故多阶段动态应急决策方法 | 第103-122页 |
6.1 多阶段应急决策框架 | 第103-105页 |
6.2 确定险情发展情景 | 第105-106页 |
6.3 建立多阶段决策矩阵 | 第106-108页 |
6.3.1 决策矩阵的基本定义 | 第106-107页 |
6.3.2 建立当前状态决策矩阵 | 第107-108页 |
6.3.3 建立未来状态决策矩阵 | 第108页 |
6.4 合成多阶段决策矩阵 | 第108-109页 |
6.4.1 当前风险矩阵转换 | 第108-109页 |
6.4.2 重新定义决策矩阵 | 第109页 |
6.4.3 利用多阶段合成算子进行融合 | 第109页 |
6.5 选择最优方案 | 第109-110页 |
6.5.1 确定正负理想点 | 第109-110页 |
6.5.2 计算正负理想点与决策矩阵距离 | 第110页 |
6.5.3 最终决策 | 第110页 |
6.6 海事应急案例分析:失控险情 | 第110-119页 |
6.6.1 失控船舶应急情景描述 | 第110-111页 |
6.6.2 险情发展情景事件树分析 | 第111-112页 |
6.6.3 确定应急处置方案 | 第112-113页 |
6.6.4 建立应急决策准则 | 第113-114页 |
6.6.5 确定当前状态决策矩阵 | 第114-115页 |
6.6.6 确定未来状态决策矩阵 | 第115-116页 |
6.6.7 获得应急决策方案 | 第116-118页 |
6.6.8 单阶段决策方法比较 | 第118-119页 |
6.6.9 多阶段权重敏感性分析 | 第119页 |
6.7 海事应急案例分析:搁浅事故 | 第119-121页 |
6.7.1 建立多阶段的决策矩阵 | 第119-120页 |
6.7.2 获得合成后决策矩阵 | 第120-121页 |
6.7.3 最终应急方案决策 | 第121页 |
6.8 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7章 水上交通险情/事故应急干预效果评价 | 第122-142页 |
7.1 应急干预效果评价问题描述 | 第122-125页 |
7.2 建立空间序列数据包络方法 | 第125-131页 |
7.2.1 基本数据包络方法 | 第125-126页 |
7.2.2 空间序列包络方法 | 第126-129页 |
7.2.3 事故应急干预效果评价方法 | 第129-131页 |
7.3 应急干预效果评价数据 | 第131-133页 |
7.3.1 五项指标事故数据 | 第132-133页 |
7.3.2 通航环境信息数据 | 第133页 |
7.4 应急干预效果评价模型验证 | 第133-140页 |
7.4.1 包络面建模和分析 | 第133-136页 |
7.4.2 相对效率合成 | 第136-137页 |
7.4.3 与传统方法比较 | 第137-139页 |
7.4.4 敏感性分析 | 第139-140页 |
7.5 小结 | 第140-142页 |
第8章 结论 | 第142-145页 |
8.1 总结 | 第142-143页 |
8.2 创新点 | 第143页 |
8.3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43-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59-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