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背景下的特色小镇规划设计
上篇 工程实践文本成 | 第5-34页 |
1 背景与现状 | 第7-17页 |
1.1 项目背景 | 第7-8页 |
1.2 基地现状 | 第8-16页 |
1.3 相关规划 | 第16-17页 |
2 产业策略和空间策划 | 第17-24页 |
2.1 产业定位 | 第17-20页 |
2.2 区域协调 | 第20-21页 |
2.3 空间策划 | 第21-24页 |
3 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 | 第24-26页 |
3.1 功能定位 | 第24-25页 |
3.2 功能结构 | 第25-26页 |
4 特色空间规划设计 | 第26-31页 |
4.1 产业空间设计 | 第26-27页 |
4.2 自然生态空间设计 | 第27-29页 |
4.3 人文休闲空间设计 | 第29-30页 |
4.4 生态度假空间设计 | 第30-31页 |
5 支撑体系 | 第31-34页 |
5.1 道路交通规划 | 第31-32页 |
5.2 景观系统规划 | 第32-33页 |
5.3 实施保障体系 | 第33-34页 |
下篇 | 第34-187页 |
摘要 | 第35-36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41-4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41-43页 |
1.1.1 小城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重点 | 第41页 |
1.1.2 小城镇产业转型是推进小城镇发展之根本 | 第41页 |
1.1.3 特色小镇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探索 | 第41-42页 |
1.1.4 特色小镇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 | 第42-43页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43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43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43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43-45页 |
1.3.1 特色小镇 | 第43-45页 |
1.3.2 产业转型 | 第45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45-47页 |
第二章 特色小镇发展概况和研究综述 | 第47-63页 |
2.1 国外特色小镇发展 | 第47-50页 |
2.1.1 国外特色小镇产生背景 | 第47页 |
2.1.2 国外小镇的发展机制 | 第47-48页 |
2.1.3 国外特色小镇类型 | 第48-50页 |
2.1.4 国外特色小镇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 第50页 |
2.2 我国特色小镇发展 | 第50-57页 |
2.2.1 早期各省市的政策机制探索 | 第50-53页 |
2.2.2 国家特色小镇政策机制的发展 | 第53-55页 |
2.2.3 政策机制的总结 | 第55-57页 |
2.3 特色小镇相关研究综述 | 第57-63页 |
2.3.1 基于特色小镇战略选择的角度研究 | 第57-58页 |
2.3.2 基于特色小镇规划体系的角度研究 | 第58-60页 |
2.3.3 基于特色小镇运营管理的角度研究 | 第60-61页 |
2.3.4 小结 | 第61-63页 |
第三章 特色小镇案例研究 | 第63-97页 |
3.1 基于新兴产业发展的特色小镇 | 第63-76页 |
3.1.1 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 | 第63-65页 |
3.1.2 杭州梦想小镇 | 第65-70页 |
3.1.3 杭州云栖小镇 | 第70-74页 |
3.1.4 上虞E游小镇 | 第74-76页 |
3.2 基于传统产业转型的特色小镇 | 第76-87页 |
3.2.1 格拉斯香水小镇 | 第76-79页 |
3.2.2 诸暨大唐袜艺小镇 | 第79-83页 |
3.2.3 磐安江南药镇 | 第83-87页 |
3.3“文旅+新产业”的特色小镇 | 第87-94页 |
3.3.1 嘉兴乌镇互联网小镇 | 第87-91页 |
3.3.2 南京桠溪慢城小镇 | 第91-94页 |
3.4 案例启示 | 第94-97页 |
第四章 特色小镇的产业策略和空间策划 | 第97-119页 |
4.1 找准特色,产业定位 | 第97-102页 |
4.1.1 紧随时代趋势,明晰产业模式发展导向 | 第97-98页 |
4.1.2 衔接区域产业生态,研究产业链关系 | 第98页 |
4.1.3 分析产业基础,确定产业发展体系 | 第98-100页 |
4.1.4 深化产业内涵,设置企业门槛 | 第100-102页 |
4.2 合理选址,确定范围 | 第102-107页 |
4.2.1 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3-104页 |
4.2.2 宏观区位导向,引导小镇选址 | 第104-105页 |
4.2.3 中观发展资源导向,引导小镇选址 | 第105-106页 |
4.2.4 微观用地条件分析,判定小镇范围 | 第106-107页 |
4.3 因地制宜,创新空间 | 第107-117页 |
4.3.1 产业空间布局总思路 | 第107-109页 |
4.3.2 传统产业的空间布局 | 第109-111页 |
4.3.3 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 | 第111-114页 |
4.3.4“旅游+新产业”的空间布局 | 第114-117页 |
4.4 创新体制,特色运营 | 第117-119页 |
4.4.1 运营模式的选择 | 第117页 |
4.4.2 运营平台的构建 | 第117-118页 |
4.4.3 分期运营的重点 | 第118-119页 |
第五章 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 | 第119-147页 |
5.1 规划理念 | 第119-120页 |
5.1.1 建设以特色为基调的可持续小镇 | 第119页 |
5.1.2 坚持创新共享开放的产业环境 | 第119页 |
5.1.3 营造多元包容的小镇独特环境 | 第119页 |
5.1.4 小镇规划和小镇运营并重 | 第119-120页 |
5.2 小镇的功能定位 | 第120-123页 |
5.2.1 功能发展模式 | 第120-121页 |
5.2.2 功能策划体系 | 第121-123页 |
5.3 小镇的空间布局 | 第123-128页 |
5.3.1 空间布局原则 | 第123-124页 |
5.3.2 空间布局构思 | 第124-125页 |
5.3.3 总体空间布局 | 第125-128页 |
5.4 特色空间营建 | 第128-142页 |
5.4.1 特色空间的构建原则 | 第128页 |
5.4.2 自然生态空间格局优化 | 第128-131页 |
5.4.3 历史人文空间格局优化 | 第131-135页 |
5.4.4 宜居生活空间格局优化 | 第135-139页 |
5.4.5 产业空间特色生成 | 第139-142页 |
5.5 支撑体系规划 | 第142-147页 |
5.5.1 道路交通体系 | 第142-144页 |
5.5.2 旅游支撑体系 | 第144-147页 |
第六章 苍南绿能小镇的规划设计实践 | 第147-185页 |
6.1 项目背景和基地现状 | 第147-158页 |
6.1.1 项目背景 | 第147页 |
6.1.2 基地现状 | 第147-155页 |
6.1.3 相关规划解读 | 第155-158页 |
6.2 产业策略与空间策划 | 第158-169页 |
6.2.1 产业定位 | 第158-161页 |
6.2.2 区域协调 | 第161-163页 |
6.2.3 选址范围 | 第163-164页 |
6.2.4 空间策划 | 第164-169页 |
6.3 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 | 第169-171页 |
6.3.1 功能定位 | 第169页 |
6.3.2 功能布局 | 第169-171页 |
6.3.3 空间结构 | 第171页 |
6.4 特色空间规划设计 | 第171-179页 |
6.4.1 产业空间为载体——核电园区 | 第171-172页 |
6.4.2 生态与旅游结合——小镇环水旅游 | 第172-175页 |
6.4.3 人文与休闲结合——滨海活力长廊 | 第175-177页 |
6.4.4 生活与度假融合——老镇滨水特色度假区 | 第177-179页 |
6.5 空间支撑体系 | 第179-185页 |
6.5.1 支撑系统规划 | 第179-182页 |
6.5.2 实施保障体系 | 第182-18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85-187页 |
1 研究结论 | 第185页 |
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85-187页 |
致谢 | 第187-18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8-191页 |
作者简介 | 第191-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