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4-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5-18页 |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8-20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0-22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全人教育及相关概念解析 | 第22-36页 |
2.1 全人教育概念 | 第22-26页 |
2.1.1 全人教育基本概念 | 第22页 |
2.1.2 全人教育培养目标 | 第22-26页 |
2.1.3 全人教育主要内容 | 第26页 |
2.1.3.1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 第26页 |
2.1.3.2 以社会为本教育理念 | 第26页 |
2.2 全人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教学特点 | 第26-29页 |
2.2.1 主张行为积极性 | 第26-28页 |
2.2.2 鼓励学习主动性 | 第28页 |
2.2.3 允许学生个性化 | 第28-29页 |
2.3 全人教育以社会为本理念的教学特点 | 第29-33页 |
2.3.1 倡导交往自由性 | 第30-31页 |
2.3.2 提倡学习实践性 | 第31-32页 |
2.3.3 提高游戏参与性 | 第32-33页 |
2.4 教学空间概念 | 第33-35页 |
2.4.1 课堂教学空间 | 第33-34页 |
2.4.2 非课堂教学空间 | 第34-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小学建筑调研与问题分析 | 第36-62页 |
3.1 调研对象概述及分析 | 第36-53页 |
3.1.1 成都草堂小学翠微校区 | 第36-39页 |
3.1.2 成都实验小学 | 第39-42页 |
3.1.3 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 | 第42-45页 |
3.1.4 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 | 第45-47页 |
3.1.5 沈阳市浑南区白塔小学 | 第47-50页 |
3.1.6 上海德威国际学校 | 第50-53页 |
3.2 问题总结 | 第53-60页 |
3.2.1 教学空间封闭化、模式化 | 第53-55页 |
3.2.2 空间使用功能固定老化 | 第55-56页 |
3.2.3 空间尺度层次僵硬单一 | 第56-57页 |
3.2.4 学生交往活动空间缺失 | 第57页 |
3.2.5 对空间感知能力的忽视 | 第57-59页 |
3.2.6 室内环境氛围单调冷漠 | 第59-60页 |
3.3 指导性原则的提出 | 第60-62页 |
3.3.1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空间多样性原则 | 第60页 |
3.3.2 促进学生活动交往行为的空间开放性原则 | 第60-62页 |
第四章 针对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空间多样性设计 | 第62-82页 |
4.1 引导积极行为的空间灵活化设计 | 第62-68页 |
4.1.1 教室空间的弹性分割 | 第62-64页 |
4.1.2 教室内活动空间充分预留 | 第64-65页 |
4.1.3 小型室外活动空间与教学空间组合 | 第65-68页 |
4.2 鼓励自主学习的空间多功能化设计 | 第68-75页 |
4.2.1 资源中心分散布置 | 第69-70页 |
4.2.2 复合功能空间营造 | 第70-73页 |
4.2.3 动态功能空间营造 | 第73-75页 |
4.3 允许个体差异的空间适应化设计 | 第75-81页 |
4.3.1 具有领域性的角落空间设计 | 第75-77页 |
4.3.2 交通空间的适宜尺度设计 | 第77-8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针对培养学生社交能力的空间开放性设计 | 第82-102页 |
5.1 提升交往活力的空间交融化设计 | 第82-91页 |
5.1.1 相邻空间相互渗透 | 第82-85页 |
5.1.2 大小空间嵌套组合 | 第85-89页 |
5.1.3 学校与社区结合 | 第89-91页 |
5.2 提倡探索学习的空间互动化设计 | 第91-94页 |
5.2.1 多感官空间营造 | 第91-93页 |
5.2.2 装配式空间营造 | 第93-94页 |
5.3 促进游戏交流的空间趣味化设计 | 第94-100页 |
5.3.1 具有持久吸引力的游戏空间营造 | 第95-97页 |
5.3.2 空间环境氛围丰富化营造 | 第97-10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02-106页 |
6.1 论文主要成果 | 第102-104页 |
6.2 研究内容的展望与不足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附录 | 第110-114页 |
作者介绍 | 第11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