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1.2 新型切削加工方式的发展和应用 | 第12-18页 |
| 1.2.1 干式切削技术 | 第12-14页 |
| 1.2.2 液氮冷却润滑技术 | 第14-15页 |
| 1.2.3 低温冷风切削技术 | 第15-16页 |
| 1.2.4 水蒸气冷却技术 | 第16页 |
| 1.2.5 静电冷却干切技术 | 第16-17页 |
| 1.2.6 最小微量润滑(MQL)技术 | 第17-18页 |
| 1.3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2页 |
| 1.3.1 三类冷却润滑方式的比较 | 第18页 |
| 1.3.2 课题的提出 | 第18-20页 |
| 1.3.3 课题来源 | 第20页 |
| 1.3.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0-22页 |
| 第2章 静电喷雾润滑液滴的粒径分布特性试验研究 | 第22-44页 |
| 2.1 静电喷雾雾化理论 | 第22-25页 |
| 2.1.1 常规喷雾雾化基本理论 | 第22-23页 |
| 2.1.2 静电喷雾雾化基本理论 | 第23-25页 |
| 2.2 静电喷雾微量润滑系统中油液的荷电原理分析 | 第25-27页 |
| 2.2.1 油液荷电方式的选择 | 第25-26页 |
| 2.2.2 润滑液荷电电量的计算 | 第26-27页 |
| 2.3 雾化性能的评定参数 | 第27-29页 |
| 2.3.1 雾化粒径 | 第27-28页 |
| 2.3.2 雾化均匀度 | 第28-29页 |
| 2.4 雾滴粒径的测量方法 | 第29-32页 |
| 2.4.1 数字图像处理基础及Matlab实现 | 第30-32页 |
| 2.5 雾化液滴粒径采集与检测 | 第32-34页 |
| 2.5.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第32页 |
| 2.5.2 静电雾化液滴采集试验台的构建 | 第32-34页 |
| 2.5.3 静电雾化液滴的检测 | 第34页 |
| 2.6 结果与讨论 | 第34-42页 |
| 2.6.1 静电雾化液滴粒径采集结果 | 第34-35页 |
| 2.6.2 静电雾化液滴粒径图像识别检测 | 第35-36页 |
| 2.6.3 不同距离截面雾化液滴粒径 | 第36-37页 |
| 2.6.4 静电雾化液滴的尺寸分布 | 第37-39页 |
| 2.6.5 静电雾化液滴的特征直径及其发散度 | 第39-42页 |
| 2.7 本章总结 | 第42-44页 |
| 第3章 静电喷雾流场的测量与分析 | 第44-58页 |
| 3.1 PIV基本原理 | 第44-45页 |
| 3.2 PIV测量系统算法原理 | 第45-47页 |
| 3.3 PIV测量系统 | 第47-48页 |
| 3.3.1 PIV激光器及片光源照明系统 | 第47页 |
| 3.3.2 CCD相机 | 第47-48页 |
| 3.3.3 PIV处理分析软件 | 第48页 |
| 3.4 示踪粒子的选择 | 第48-49页 |
| 3.5 静电喷雾流场的PIV试验装置构建 | 第49页 |
| 3.5.1 试验装置的构建 | 第49页 |
| 3.5.2 系统参数设定及示踪粒子选择 | 第49页 |
| 3.6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56页 |
| 3.6.1 雾化液滴荷电前后速度矢量变化特性 | 第49-52页 |
| 3.6.2 雾化液滴荷电前后速度云图变化特性 | 第52-53页 |
| 3.6.3 不同测量截面上雾化液滴速度比较 | 第53-55页 |
| 3.6.4 荷电电压对雾化液滴速度的影响 | 第55-56页 |
| 3.6.5 喷雾气压对雾化液滴速度的影响 | 第56页 |
| 3.7 本章总结 | 第56-58页 |
| 第4章 静电喷雾微量润滑下车削0Cr18Ni9不锈钢的试验研究 | 第58-74页 |
| 4.1 实验设备及实验方案 | 第58-60页 |
| 4.1.1 实验设备 | 第58-60页 |
| 4.1.2 实验方案 | 第60页 |
| 4.2 测试方法 | 第60-63页 |
| 4.2.1 工件表面粗糙度的测量 | 第60-61页 |
| 4.2.2 刀具磨损的测量 | 第61-63页 |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3-70页 |
| 4.3.1 不同靶距下车削0Cr18Ni9不锈钢工件表面粗糙度试验对比 | 第63-68页 |
| 4.3.2 不同润滑条件下刀具磨损试验对比 | 第68-70页 |
| 4.4 静电喷雾微量润滑的改进方案 | 第70-73页 |
| 4.4.1 实验工况 | 第70-71页 |
|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1-73页 |
| 4.5 本章总结 | 第73-74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8页 |
| 5.1 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及结论 | 第74-75页 |
| 5.2 展望 | 第75-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致谢 | 第82-8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