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与法律:刘光第之问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导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3页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路径 | 第13-16页 |
2 刘光第之问概述 | 第16-23页 |
2.1 刘光第之问的发生 | 第16-18页 |
2.1.1 问题发生的事实背景:戊戌政变 | 第16-17页 |
2.1.2 “六君子案”过程 | 第17-18页 |
2.2 问题中的各个角色 | 第18-23页 |
2.2.1 制度的执行者:刚毅 | 第18-19页 |
2.2.2 制度的服从者:杨锐 | 第19-20页 |
2.2.3 信仰者和反问者:刘光第 | 第20-23页 |
3 法律分析下的刘光第之问 | 第23-31页 |
3.1 六君子案的法律问题 | 第23-25页 |
3.1.1 罪名与刑罚 | 第23-24页 |
3.1.2 法律程序破坏的原因 | 第24-25页 |
3.2 作为法律问题的刘光第之问 | 第25-31页 |
3.2.1 程序之问——不审而诛 | 第25-26页 |
3.2.2 祖制之问——临刑呼冤 | 第26-28页 |
3.2.3 国体之问——“如国体何” | 第28-31页 |
4 政治制度分析下的刘光第之问 | 第31-39页 |
4.1 国体与祖制再论:皇权—法律秩序 | 第31-35页 |
4.1.1 清代皇权与法律的平衡秩序 | 第31-33页 |
4.1.2 共时性下的皇权—法律秩序 | 第33-35页 |
4.2 历时性下的制度 | 第35-39页 |
4.2.1 动荡状态中的制度 | 第35-38页 |
4.2.2 行将崩溃的制度 | 第38-39页 |
5 结语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附录 | 第4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