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2 铝矾土概述 | 第12-14页 |
1.2.1 铝矾土定义与分类 | 第12-13页 |
1.2.2 世界铝矾土资源 | 第13-14页 |
1.2.3 我国铝矾土资源分布及特点 | 第14页 |
1.2.4 我国铝矾土开发现状 | 第14页 |
1.3 压裂支撑剂概述 | 第14-23页 |
1.3.1 压裂支撑剂定义与作用 | 第14-15页 |
1.3.2 压裂支撑剂发展历程 | 第15页 |
1.3.3 陶粒支撑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3.4 压裂支撑剂应用现状 | 第22-2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5 主要技术路线 | 第24页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24-26页 |
第2章 矿物原料与性能测试 | 第26-37页 |
2.1 矿物原料 | 第26-27页 |
2.1.1 铝矾土 | 第26页 |
2.1.2 膨润土 | 第26-27页 |
2.2 性能测试 | 第27-37页 |
2.2.1 筛析 | 第27-28页 |
2.2.2 支撑剂密度 | 第28-30页 |
2.2.3 破碎率 | 第30-32页 |
2.2.4 破碎率等级 | 第32页 |
2.2.5 酸溶解度 | 第32-33页 |
2.2.6 导流能力 | 第33-34页 |
2.2.7 脱粉率 | 第34-35页 |
2.2.8 烧失率 | 第35页 |
2.2.9 物相分析 | 第35-36页 |
2.2.10 显微结构观察 | 第36-37页 |
第3章 高强度55铝矾土基支撑剂制备研究 | 第37-58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实验条件与制备方法 | 第37-39页 |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7-38页 |
3.2.2 支撑剂制备方法 | 第38-39页 |
3.3 氧化铁影响 | 第39-46页 |
3.3.1 实验设计 | 第40页 |
3.3.2 性能测试结果 | 第40-41页 |
3.3.3 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3.3.4 XRD分析 | 第43-45页 |
3.3.5 SEM分析 | 第45-46页 |
3.4 氧化钙影响 | 第46-53页 |
3.4.1 实验设计 | 第47页 |
3.4.2 性能测试结果 | 第47-48页 |
3.4.3 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3.4.4 XRD分析 | 第50-51页 |
3.4.5 SEM分析 | 第51-53页 |
3.5 氧化铁、氧化钙复合助剂影响 | 第53-57页 |
3.5.1 实验设计 | 第53页 |
3.5.2 性能测试结果 | 第53-54页 |
3.5.3 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3.5.4 XRD分析 | 第55-56页 |
3.5.5 SEM分析 | 第56-5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55铝矾土基支撑剂低温烧结研究 | 第58-81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实验条件与制备方法 | 第58-59页 |
4.3 铝矾土预煅烧影响 | 第59-62页 |
4.3.1 55铝矾土烧失率 | 第59-60页 |
4.3.2 实验设计 | 第60页 |
4.3.3 性能测试结果 | 第60-61页 |
4.3.4 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4.4 原料粒度影响 | 第62-67页 |
4.4.1 研磨时间对原料粒度影响 | 第62-64页 |
4.4.2 实验设计 | 第64页 |
4.4.3 性能测试结果 | 第64页 |
4.4.4 结果分析 | 第64-67页 |
4.5 氧化钙、氧化镁和氧化钙、二氧化锰复合助剂影响 | 第67-75页 |
4.5.1 实验设计 | 第67-68页 |
4.5.2 性能测试结果 | 第68-69页 |
4.5.3 结果分析 | 第69-75页 |
4.6 粘结剂的影响 | 第75-80页 |
4.6.1 实验设计 | 第75-76页 |
4.6.2 性能测试结果 | 第76-77页 |
4.6.3 结果分析 | 第77-8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5章 高强度40铝矾土基压裂支撑剂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81-97页 |
5.1 引言 | 第81页 |
5.2 实验条件与制备方法 | 第81-82页 |
5.3 高温相变 | 第82-84页 |
5.4 氧化铁、二氧化锰影响 | 第84-89页 |
5.4.1 实验设计 | 第84页 |
5.4.2 性能测试结果 | 第84-85页 |
5.4.3 结果分析 | 第85-89页 |
5.5 预煅烧影响 | 第89-92页 |
5.5.1 实验设计 | 第89页 |
5.5.2 性能测试结果 | 第89页 |
5.5.3 结果分析 | 第89-92页 |
5.6 耐酸性能 | 第92-95页 |
5.6.1 实验设计 | 第92-93页 |
5.6.2 结果与分析 | 第93-9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6章 棒状压裂支撑剂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97-119页 |
6.1 引言 | 第97页 |
6.2 棒状压裂支撑剂的制备 | 第97-110页 |
6.2.1 实验原料和实验设备 | 第97-98页 |
6.2.2 棒状支撑剂制备方法 | 第98-99页 |
6.2.3 粘结剂 | 第99-105页 |
6.2.4 增塑剂和润滑剂 | 第105-110页 |
6.3 棒状压裂支撑剂性能 | 第110-118页 |
6.3.1 抗压强度 | 第111-115页 |
6.3.2 堆积孔隙度 | 第115页 |
6.3.3 导流能力 | 第115-11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 第119-121页 |
7.1 结论 | 第119-120页 |
7.2 建议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