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第1章 破产法上的可撤销行为之理论基础 | 第13-21页 |
1.1 破产法上的可撤销行为的内涵 | 第13-17页 |
1.1.1 破产撤销权 | 第13-15页 |
1.1.2 破产法上的可撤销行为的特点 | 第15-17页 |
1.2 破产法上的可撤销行为与民法上可撤销行为的区别 | 第17-21页 |
1.2.1 立法目的不同 | 第18页 |
1.2.2 价值取向和法律原则不同 | 第18-19页 |
1.2.3 适用范围不同 | 第19-21页 |
第2章 破产法上的可撤销行为之立法模式 | 第21-24页 |
2.1 破产法上的可撤销行为立法模式之争议 | 第21-23页 |
2.1.1 是否区分可撤销行为与无效行为 | 第21-22页 |
2.1.2 可撤销行为类型认定之立法模式 | 第22-23页 |
2.2 对我国现行立法模式的完善建议 | 第23-24页 |
第3章 破产法上的可撤销行为之构成要件 | 第24-30页 |
3.1 破产可撤销行为构成要件之学说争议 | 第24-27页 |
3.1.1 主观主义 | 第25-26页 |
3.1.2 客观主义 | 第26-27页 |
3.2 客观主义的正当性 | 第27-30页 |
3.2.1 破产法律制度价值取向的要求 | 第27-28页 |
3.2.2 破产清偿效果终局性的要求 | 第28页 |
3.2.3 操作可行性的要求 | 第28-29页 |
3.2.4 破产临界期可弥补客观主义的不足 | 第29-30页 |
第4章 具体可撤销行为规定之不足及完善 | 第30-40页 |
4.1 对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 | 第32-33页 |
4.1.1 “没有财产担保”的理解之争 | 第32页 |
4.1.2 是否包括临界期内成立的债务之争 | 第32-33页 |
4.2 个别清偿 | 第33-35页 |
4.2.1 已出现破产原因是否为成立要件之争 | 第33-35页 |
4.2.2 第三人代为清偿问题 | 第35页 |
4.3 无偿转让财产或财产利益 | 第35-36页 |
4.4 放弃债权 | 第36-37页 |
4.5 以明显不合理价格进行交易 | 第37-40页 |
第5章 破产法上可撤销行为例外规定之不足与完善 | 第40-45页 |
5.1 例外情形 | 第41-43页 |
5.1.1 未处于无力清偿状态 | 第41-42页 |
5.1.2 清偿行为使债务人受益 | 第42-43页 |
5.2 执行行为不宜作为例外情形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