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锌镍单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建模与性能分析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1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页
    1.2 液流电池发展及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锌镍单液流电池概述第15-17页
        1.3.1 锌镍单液流电池工作原理第15-16页
        1.3.2 锌镍单液流电池特点第16-17页
        1.3.3 锌镍单液流电池研究现状第17页
    1.4 储能电池建模与仿真研究现状第17-19页
        1.4.1 单体电池建模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1.4.2 大规模储能系统建模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1.6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2章 锌镍单液流电池基本特性及不一致性分析第21-29页
    2.1 锌镍单液流单体电池参数第21-22页
    2.2 锌镍单液流电池基本特性第22-25页
        2.2.1 开路电压和工作电压第22-24页
        2.2.2 锌镍单液流电池的内阻第24页
        2.2.3 锌镍单液流电池的容量第24页
        2.2.4 锌镍单液流电池荷电状态的定义及其估算方法第24-25页
    2.3 锌镍单液流电池不一致性分析第25-27页
        2.3.1 电池不一致性产生的原因第25页
        2.3.2 电池不一致性对电池组性能的影响第25-27页
        2.3.3 不一致性的解决措施第27页
    2.4 本章小结第27-29页
第3章 锌镍单液流电池模块化储能系统管路优化设计第29-41页
    3.1 概述第29页
    3.2 模块化储能系统的设计方案第29-31页
        3.2.1 模块化储能单元的构建第29-30页
        3.2.2 水泵扬程估算和设备选型第30-31页
    3.3 锌镍单液流电池电堆简化模型第31-33页
        3.3.1 单液流电池电堆流场分析物理模型第31-32页
        3.3.2 网格划分与边界条件设置第32页
        3.3.3 单液流电池电堆流场模拟与电堆简化模型建立第32-33页
    3.4 模块化储能系统单元的仿真分析与优化第33-38页
        3.4.1 总管与支管管径优化分析第33-37页
        3.4.2 控制阀实现流量配平的优化分析第37-38页
    3.5 方案综合对比性能分析第38页
    3.6 结论第38-39页
    3.7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4章 锌镍单液流电池串并联成组建模仿真与分析第41-53页
    4.1 概述第41页
    4.2 锌镍单液流单体电池电堆等效电路建模第41-42页
    4.3 串并联电池组等效电路模型第42-44页
        4.3.1 组合建模等效电路模型第42-43页
        4.3.2 整体建模等效电路模型第43页
        4.3.3 简化建模等效电路模型第43-44页
    4.4 实验测试与参数辨识第44-47页
        4.4.1 实验测试第44-45页
        4.4.2 参数辨识第45-47页
    4.5 串/并联电池组仿真与模型验证第47-49页
    4.6 大规模串/并联电池组储能系统实例验证第49-50页
    4.7 结论第50-51页
    4.8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5章 锌镍单液流串并联电池组不一致性实验测试第53-59页
    5.1 概述第53页
    5.2 实验对象及设备第53-55页
        5.2.1 实验对象基本参数第53页
        5.2.2 实验设备及仪器第53-55页
    5.3 实验测试平台第55-56页
    5.4 实验测试方法及步骤第56-58页
        5.4.1 实验测试方法第56-57页
        5.4.2 实验设计及步骤第57-58页
    5.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6章 串并联电池组不一致性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59-67页
    6.1 概述第59页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9-66页
        6.2.1 不同充放电倍率对串、并联电池组的影响第59-61页
        6.2.2 不同SOC对串、并联电池组的影响第61-62页
        6.2.3 内阻不一致对串、并联电池组的影响第62-64页
        6.2.4 不同容量差异对串、并联电池组的影响第64-66页
    6.3 结论第66页
    6.4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67-69页
    7.1 总结第67-68页
    7.2 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5-77页
致谢第77-78页
详细摘要第78-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压断路器储能弹簧失效分析及截面形状优化
下一篇:基于LASER和UWB的变电站作业安全监测系统软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