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1.1 快速城市化加剧了农民向市民转化 | 第13-14页 |
1.1.2 失地农民安置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 第14-15页 |
1.1.3 参与式民主激发了公民参与欲望 | 第15页 |
1.1.4 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沟通和表达渠道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3 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17-22页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1.3.2 相关理论研究 | 第19-22页 |
1.4 相关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1.4.1 国外关于社区规划中参与性设计的研究 | 第22-23页 |
1.4.2 国内关于社区规划中参与性设计的研究 | 第23-25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5-27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参与性设计运行机制分析 | 第29-43页 |
2.1 参与性设计的历史演进 | 第29-31页 |
2.1.1 参与民主的提出 | 第29页 |
2.1.2 参与式运动的流行 | 第29-30页 |
2.1.3 “参与”在社区中的发展 | 第30-31页 |
2.2 参与性设计的制度和法律依据 | 第31-33页 |
2.2.1 听证制度 | 第31页 |
2.2.2 协商民主 | 第31-32页 |
2.2.3 法律规定 | 第32-33页 |
2.3 施行参与性设计的一般原则 | 第33-35页 |
2.3.1 共享原则 | 第33-34页 |
2.3.2 对话原则 | 第34页 |
2.3.3 教育原则 | 第34-35页 |
2.4 参与性设计基本要素 | 第35-40页 |
2.4.1 参与群体 | 第35-37页 |
2.4.2 参与内容 | 第37页 |
2.4.3 参与方式 | 第37-38页 |
2.4.4 参与程度 | 第38-39页 |
2.4.5 参与效力 | 第39-40页 |
2.5 参与性设计的效果评估标准 | 第40-41页 |
2.5.1 评估意义 | 第40页 |
2.5.2 评估标准 | 第40-4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基于农村安置社区现状的参与性设计运行环境分析 | 第43-53页 |
3.1 参与性设计的优势 | 第43-45页 |
3.1.1 满足居民需求 | 第43页 |
3.1.2 体现社区价值 | 第43-44页 |
3.1.3 拓展设计思维 | 第44页 |
3.1.4 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44-45页 |
3.2 我国参与性设计的有限性 | 第45-48页 |
3.2.1 政治环境解析 | 第45-46页 |
3.2.2 历史环境解析 | 第46-47页 |
3.2.3 社会环境解析 | 第47-48页 |
3.3 农村回迁安置社区突出矛盾 | 第48-49页 |
3.3.1 建设成本有限 | 第48页 |
3.3.2 农耕思想浓重 | 第48-49页 |
3.3.3 生活方式传统 | 第49页 |
3.4 改善参与性设计运行环境的有效途径 | 第49-51页 |
3.4.1 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 | 第49-50页 |
3.4.2 培养专业的参与群体 | 第50页 |
3.4.3 选择合理的参与方法 | 第50-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基于参与性设计的农村回迁安置社区规划设计方法构建 | 第53-75页 |
4.1 构建社区平台 | 第53-55页 |
4.1.1 信息共享平台 | 第53-54页 |
4.1.2 交流互助平台 | 第54页 |
4.1.3 学习教育平台 | 第54-55页 |
4.2 基于环境分析的参与方法 | 第55-58页 |
4.2.1 组织参与群体 | 第55页 |
4.2.2 界定参与内容 | 第55-56页 |
4.2.3 选择参与方式 | 第56-57页 |
4.2.4 分配参与权利 | 第57-58页 |
4.3 社区规划设计方法构建 | 第58-72页 |
4.3.1 运行状态 | 第58-59页 |
4.3.2 原则制定 | 第59-60页 |
4.3.3 总体布局 | 第60-64页 |
4.3.4 公共服务 | 第64页 |
4.3.5 空间环境 | 第64-68页 |
4.3.6 住宅设计 | 第68-72页 |
4.4 基于参与性设计农村社区规划设计效果评估 | 第72-74页 |
4.4.1 事实层面评估 | 第73页 |
4.4.2 价值层面评估 | 第73-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香河县蒋辛屯西社区设计实践 | 第75-109页 |
5.1 香河县农村回迁安置现状 | 第75-79页 |
5.1.1 回迁村落聚集概况 | 第75-76页 |
5.1.2 施行参与性设计的社区选取 | 第76-78页 |
5.1.3 已安置社区现状分析 | 第78-79页 |
5.2 居民参与意愿分析 | 第79-89页 |
5.2.1 界定参与群体 | 第80页 |
5.2.2 参与意愿影响因素 | 第80-82页 |
5.2.3 个体固有特征描述 | 第82-84页 |
5.2.4 社区社会资本描述 | 第84-87页 |
5.2.5 参与意愿相关性分析 | 第87-89页 |
5.3 社区规划设计方案制定 | 第89-103页 |
5.3.1 原则制定 | 第89-90页 |
5.3.2 总体布局 | 第90-94页 |
5.3.3 公共服务 | 第94-95页 |
5.3.4 空间环境 | 第95-97页 |
5.3.5 住宅设计 | 第97-103页 |
5.4 阶段性效果评估 | 第103-107页 |
5.4.1 评估框架 | 第103页 |
5.4.2 事实层面评估 | 第103-105页 |
5.4.3 价值层面评估 | 第105-10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7页 |
附录 | 第117-12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