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川中东部地区雷口坡组沉积储层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论文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论文来源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存在问题 | 第12页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完成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 第14-16页 |
1.4.1 完成工作量 | 第14页 |
1.4.2 主要成果 | 第14-16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21页 |
2.1 研究区范围及地理概况 | 第16页 |
2.2 区域地层特征 | 第16-19页 |
2.3 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史 | 第19-21页 |
第3章 沉积相研究 | 第21-37页 |
3.1 雷口坡组区域沉积背景 | 第21-23页 |
3.1.1 古地理背景 | 第21-22页 |
3.1.2 古气候条件 | 第22-23页 |
3.1.3 障壁台地沉积环境 | 第23页 |
3.2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 第23-28页 |
3.2.1 泻湖相 | 第24-26页 |
3.2.2 泻湖边缘坪相 | 第26-27页 |
3.2.3 台内滩相 | 第27页 |
3.2.4 有利沉积微相 | 第27-28页 |
3.3 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28-37页 |
3.3.1 雷一时期沉积相展布 | 第28-30页 |
3.3.2 雷二时期沉积相展布 | 第30页 |
3.3.3 雷三时期沉积相展布 | 第30-33页 |
3.3.4 雷四时期沉积相展布 | 第33-37页 |
第4章 储层研究 | 第37-59页 |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37-38页 |
4.1.1 白云岩 | 第37-38页 |
4.1.2 灰岩 | 第38页 |
4.1.3 膏岩 | 第38页 |
4.2 储层类型及特征 | 第38-51页 |
4.2.1 颗粒滩型白云岩储层 | 第39-43页 |
4.2.2 颗粒滩叠合古岩溶型白云岩储层 | 第43-51页 |
4.3 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 第51-55页 |
4.3.1 沉积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2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 第52-55页 |
4.4 有利储层分布预测 | 第55-59页 |
4.4.1 南充-营山区块储层预测 | 第55-56页 |
4.4.2 龙岗区块储层预测 | 第56-59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