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新型镁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创新之处第6-8页
中文摘要第8-10页
英文摘要第10-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9页
    1.1 引言第14-15页
    1.2 可充电镁电池的发展历程第15-16页
    1.3 镁电池电解液第16-22页
    1.4 镁电池正极材料第22-29页
        1.4.1 过渡金属硫化物第22-25页
        1.4.2 过渡金属氧化物第25-27页
        1.4.3 聚阴离子基正极材料第27页
        1.4.4 有机物和含氰基的材料第27-28页
        1.4.5 转换型正极材料第28-29页
    1.5 镁电池负极材料第29-30页
    1.6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第30-32页
    参考文献第32-39页
第二章 具有一维原子链结构的分枝状VS_4作为长循环寿命镁电池正极材料第39-71页
    2.1 引言第39-40页
    2.2 实验部分第40-42页
        2.2.1 试剂第40页
        2.2.2 分枝状VS_4的合成第40-41页
        2.2.3 电化学测试第41页
        2.2.4 材料表征第41页
        2.2.5 理论计算方法第41-42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2-66页
        2.3.1 样品合成、形貌和组成分析第42-48页
        2.3.2 电化学性能表征第48-58页
        2.3.3 理论计算结果第58-66页
    2.4 本章小结第66页
    参考文献第66-71页
第三章 通过Mg~(2+)/Li~+共插层进分枝状VS_4得到长寿命的Mg~(2+)/Li~+杂化电池第71-91页
    3.1 引言第71-72页
    3.2 实验部分第72-74页
        3.2.1 分枝状VS_4纳米树突的合成第72-73页
        3.2.2 电化学测试第73页
        3.2.3 材料表征第73-7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4-87页
        3.3.1 样品合成、形貌和组成分析第74-77页
        3.3.2 电化学性能表征第77-87页
    3.4 本章小结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1页
第四章 基于聚酰亚胺/碳纳米管复合物的高性能镁电池正极材料第91-116页
    4.1 引言第91-92页
    4.2 实验部分第92-94页
        4.2.1 试剂第92页
        4.2.2 聚酰亚胺/多壁碳纳米管(PI/MWCNT)复合物的合成第92页
        4.2.3 电解液的制备第92-93页
        4.2.4 电化学测试第93页
        4.2.5 材料表征第93-94页
        4.2.6 理论计算方法第9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94-111页
        4.3.1 材料的合成与表征第94-99页
        4.3.2 电化学性能表征第99-109页
        4.3.3 理论计算结果第109-111页
    4.4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6页
第五章 原子取代反应合成黑色TiO_(2-x)纳米片作为高性能镁电池负极材料第116-141页
    5.1 引言第116-117页
    5.2 实验部分第117-119页
        5.2.1 合成TiS_2纳米片第117页
        5.2.2 合成多孔黑色TiO_(2-x)(B-TiO_(2-x))纳米片第117页
        5.2.3 电化学测试第117-118页
        5.2.4 材料表征第118页
        5.2.5 理论计算方法第118-119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19-136页
        5.3.1 样品合成、形貌和组成分析第119-126页
        5.3.2 电化学性能表征第126-134页
        5.3.3 理论计算结果第134-136页
    5.4 本章小结第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4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41-143页
    6.1 总结第141页
    6.2 展望第141-14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第143-145页
致谢第145-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锂硫液流电池流体正极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离子液体膜在酸性气体分离与柔性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