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岩石学论文--岩石分类论文--岩浆岩(火成岩)论文--侵入岩、深成岩论文

华南早中生代过铝质紫苏花岗岩成因:从深部源区部分熔融到浅部岩浆房结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24页
    1.1 花岗岩研究新进展第12-16页
    1.2 紫苏花岗岩的定义、研究现状及分类第16-21页
        1.2.1 紫苏花岗岩的定义第16-17页
        1.2.2 紫苏花岗岩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3 紫苏花岗岩的分类第18-21页
    1.3 选题依据第21-22页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第22-24页
第二章 样品及研究方法第24-31页
    2.1 钦州湾花岗质杂岩体地质概况第24-25页
    2.2 岩石结构定量分析第25-28页
    2.3 热力学模拟第28页
    2.4 矿物微区元素分析第28页
    2.5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第28页
    2.6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第28-29页
    2.7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第29页
    2.8 锆石U-Pb-Hf同位素分析第29-31页
第三章 矿物学、岩石学特征及地球化学分析结果第31-50页
    3.1 旧州岩体第31-38页
        3.1.1 野外关系、显微结构与显微构造第31-36页
        3.1.2 斜长石和碱性长石的成分与环带第36-38页
        3.1.3 流体包裹体成分第38页
    3.2 台马-大寺次火山岩第38-40页
    3.3 麻粒岩包体第40-42页
    3.4 全岩主量、微量与同位素特征第42页
    3.5 锆石结构、U-Pb年龄及Hf同位素第42-50页
第四章 过铝质紫苏花岗岩源区性质和部分熔融条件第50-62页
    4.1 麻粒岩包体的热力学模拟结果第50-55页
        4.1.1 富石榴子石贫斜长石包体的P-T-XH_2O模拟第52-53页
        4.1.2 富斜方辉石和斜长石包体的P-T-XH_2O模拟第53-55页
    4.2 讨论第55-61页
        4.2.1 麻粒岩包体的源区熔融残留成因及源区性质第55-56页
        4.2.2 紫苏花岗岩及含斜方辉石次火山岩源区部分熔融条件第56页
        4.2.3 不同地壳水平上的两期部分熔融第56-57页
        4.2.4 残留体包体与寄主花岗岩同位素变化可能的原因第57-61页
    4.3 小结第61-62页
第五章 过铝质紫苏花岗岩的结晶条件第62-81页
    5.1 地质温压计和岩浆结晶热力学模拟结果第62-68页
        5.1.1 旧州岩体第64-65页
        5.1.2 台马-大寺次火山岩第65-68页
    5.2 讨论第68-78页
        5.2.1 过铝质紫苏花岗岩中斜方辉石的成因第68-71页
        5.2.2 岩浆挥发分的组成第71页
        5.2.3 热力学模拟的不确定性分析第71-74页
        5.2.4 旧州和台马-大寺岩浆体系的热力学模拟制约第74页
        5.2.5 温度计和岩石结构制约第74-77页
        5.2.6 结晶过程中熔体水含量变化第77页
        5.2.7 紫苏花岗岩总是指示干热的结晶作用吗?第77-78页
    5.3 小结第78-81页
第六章 过铝质紫苏花岗岩结晶分异与矿物堆积过程第81-94页
    6.1 旧州岩体记录的岩浆过程:地球化学制约第81-84页
        6.1.1 可能的岩浆混合过程第83页
        6.1.2 可能的残留体夹带过程第83-84页
        6.1.3 岩浆在结晶前缘的结晶分异过程第84页
    6.2 花岗岩岩浆系统中结晶分异作用精细过程的重建第84-88页
        6.2.1 斜长石的环带记录熔体部分抽离及最小熔体结晶过程第84-85页
        6.2.2 结晶分异作用的驱动力第85-86页
        6.2.3 压实作用驱动的结晶分异第86-88页
    6.3 堆晶体系的热力学模拟第88-90页
    6.4 花岗岩岩浆体系的结晶分异与堆晶形成的概念模式第90-93页
    6.5 小结第93-94页
第七章 过铝质花岗岩岩浆结晶和保存斜方辉石的条件第94-100页
    7.1 熔融实验熔体的T-XH_2O条件第94-97页
    7.2 花岗质熔体中斜方辉石的稳定场第97-98页
    7.3 华南过铝质花岗岩结晶和保存斜方辉石的条件第98-100页
第八章 主要认识第100-102页
附录A 岩石薄片全景照片第102-104页
附录B 矿物电子探针成分数据第104-121页
附录C 锆石U-Pb年龄第121-128页
附录D 结晶分异过程地球化学模拟第128-137页
附录E 特征压实厚度第137-139页
附录F 变形机制模拟第139-140页
附录G 热力学模拟结果第140-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61页
致谢第161-16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与会议摘要第162-163页
附:代表性论文首页第163-166页

论文共1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凸优化方法预测原子钟长期频率稳定度
下一篇:海峡两岸及其邻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