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1.1 玉米产量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1.1 玉米产量性状QTL的分析 | 第11-12页 |
1.1.2 玉米产量性状的主效QTL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1.3 玉米籽粒大小相关基因的克隆 | 第13-14页 |
1.1.3.1 基于突变体的玉米籽粒大小相关基因的克隆研究 | 第13-14页 |
1.1.3.2 玉米籽粒相关基因的同源克隆 | 第14页 |
1.2 玉米光周期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 乙酰鸟氨酸脱酰酶及其产物在植物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3.1 乙酰鸟氨酸脱酰酶在植物中的作用 | 第15-16页 |
1.3.2 鸟氨酸与多胺类化合物在植物中的作用 | 第16-18页 |
1.4 本研究的基础和计划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玉米Zm NAOD基因的克隆 | 第20-3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2.1.1.1 实验材料及取样 | 第20页 |
2.1.1.2 实验所需试剂耗材及仪器 | 第20-21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1-24页 |
2.1.2.1 实验相关试剂配制方法 | 第21-22页 |
2.1.2.2 玉米籽粒RNA提取方法 | 第22页 |
2.1.2.3 cDNA第一链合成与检测 | 第22页 |
2.1.2.4 SLS法提取玉米叶片DNA | 第22-23页 |
2.1.2.5 ZmNAOD基因的克隆 | 第23-24页 |
2.1.2.6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 第2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3页 |
2.2.1 ZmNAOD基因CDS区域序列的获得 | 第24页 |
2.2.2 ZmNAOD基因DNA序列的获得 | 第24-25页 |
2.2.3 ZmNAOD基因的序列分析与比对 | 第25-30页 |
2.2.3.1 cDNA序列分析与比对 | 第25-27页 |
2.2.3.2 DNA序列分析 | 第27-30页 |
2.2.4 ZmNAOD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0-33页 |
2.2.4.1 ZmNAOD蛋白理化性质分析 | 第30页 |
2.2.4.2 ZmNAOD蛋白的保守结构域预测 | 第30-31页 |
2.2.4.3 ZmNAOD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 | 第31页 |
2.2.4.4 ZmNAOD蛋白的信号肽预测 | 第31-32页 |
2.2.4.5 ZmNAOD蛋白的跨膜结构预测 | 第32页 |
2.2.4.6 ZmNAOD蛋白的磷酸化位点预测 | 第32-33页 |
2.2.4.7 ZmNAOD蛋白进化树的构建 | 第33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33-36页 |
第三章 ZmNAOD基因在玉米中的表达分析 | 第36-4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3.1.1.1 实验材料的取样 | 第36页 |
3.1.1.2 实验所需试剂耗材及仪器 | 第36-37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3.1.2.1 玉米籽粒及器官RNA提取方法 | 第37页 |
3.1.2.2 cDNA第一链合成及检测 | 第37页 |
3.1.2.3 荧光定量PCR的体系及程序 | 第37页 |
3.1.2.4 荧光定量引物设计及检测 | 第37-38页 |
3.1.2.5 ZmNAOD相对表达量计算方法 | 第3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3.2.1 荧光定量引物分析 | 第38-39页 |
3.2.2 ZmNAOD基因在玉米不同器官中的相对表量分析 | 第39-40页 |
3.2.3 ZmNAOD基因在授粉后不同时期籽粒中的表达分析 | 第40页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40-43页 |
第四章 ZmNAOD基因启动子区域的克隆与分析 | 第43-5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4.1.1.1 实验材料及种植方法 | 第43页 |
4.1.1.2 实验所需试剂耗材及仪器 | 第43-44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4.1.2.1 实验相关试剂的配制方法 | 第44页 |
4.1.2.2 SLS法提取叶片基因组DNA | 第44页 |
4.1.2.3 ZmNAOD基因启动子区域的克隆 | 第44-45页 |
4.1.2.4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 第4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4.2.1 ZmNAOD基因启动子区域序列的获得 | 第45-47页 |
4.2.2 ZmNAOD基因启动子区域调控元件预测分析 | 第47-49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49-51页 |
第五章 ZmNAOD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51-6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8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52页 |
5.1.1.1 实验材料及种植条件 | 第52页 |
5.1.1.2 实验菌株及相关载体 | 第52页 |
5.1.1.3 实验所需试剂耗材及仪器 | 第52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52-58页 |
5.1.2.1 实验相关试剂及配制方法 | 第52-53页 |
5.1.2.2 过表达载体及亚细胞定位载体构建方法 | 第53-54页 |
5.1.2.3 农杆菌感受态的转化及检测 | 第54-55页 |
5.1.2.4 拟南芥植株的转化 | 第55页 |
5.1.2.5 转基因拟南芥阳性植株的筛选 | 第55-57页 |
5.1.2.6 ZmNAOD蛋白亚细胞定位的预测及观察 | 第57页 |
5.1.2.7 转基因拟南芥组织取样 | 第57页 |
5.1.2.8 转基因拟南芥的暗处理 | 第57页 |
5.1.2.9 转基因拟南芥生育期调查 | 第57页 |
5.1.2.10 转基因拟南芥籽粒性状调查 | 第57-58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3页 |
5.2.1 过表达载体与亚细胞定位载体的构建 | 第58-59页 |
5.2.2 纯合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59-60页 |
5.2.3 ZmNAOD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60-61页 |
5.2.4 ZmNAOD基因在不同器官中的表达分析 | 第61-62页 |
5.2.5 暗培养对转基因植株生长的影响 | 第62页 |
5.2.6 转基因植株的生育期 | 第62-63页 |
5.2.7 转基因拟南芥籽粒性状分析 | 第63页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63-65页 |
全文总结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8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ABSTRACT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