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三、关键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寻根思潮下的眷村电影发展历程 | 第17-27页 |
第一节 八十年代“新电影运动”时期:集体怀旧寻根的新浪潮(1982—1987). | 第17-20页 |
一、台湾“新电影运动”与眷村电影的肇始 | 第17-19页 |
二、眷村影像的诗意写真 | 第19-20页 |
第二节 “解严”后至新世纪:现实困境的追根溯源(1988—1999) | 第20-23页 |
一、离散记忆的深度挖掘 | 第20-22页 |
二、时代症结的深入批判 | 第22-23页 |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怀旧风潮下的多元表达(2000年之后) | 第23-27页 |
一、再度袭来的“眷村热” | 第23-24页 |
二、商业运作下的眷村影像 | 第24-27页 |
第二章 寻根之由:漂泊无根的现实境遇 | 第27-37页 |
第一节 眷村及眷村人的命运起伏 | 第27-31页 |
一、动荡与漂泊中的根失落 | 第27-29页 |
二、迷乱中的根困惑 | 第29-31页 |
第二节 无根状态下的疏离与迷失 | 第31-37页 |
一、无父无根:父亲的缺席与失语 | 第31-33页 |
二、眷村父辈:根在彼岸 | 第33-35页 |
三、子一代眷村人:精神无根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寻根之艰:文化之根与精神血脉的追寻 | 第37-50页 |
第一节 文化寻根:两代人的情与思 | 第37-43页 |
一、原乡情结——地域文化之根 | 第37-40页 |
二、中华情怀——民族文化之根 | 第40-41页 |
三、家与家族——氏族文化之根 | 第41-43页 |
第二节 追梦寻根:两代人的苦与痛 | 第43-50页 |
一、魂牵梦萦,故土寻根 | 第43-45页 |
二、游离眷村都市寻梦 | 第45-47页 |
三、故梦难圆落地生根 | 第47-50页 |
第四章 表达策略:恋物与怀旧 | 第50-62页 |
第一节 恋物寻根:多种意象的反复呈现 | 第50-55页 |
一、不断言说的家国空间 | 第51-53页 |
二、托物寓情寄情于名 | 第53-55页 |
第二节 怀旧寻根:自传风格与回忆叙事 | 第55-62页 |
一、以自传书写个体命运 | 第56-58页 |
二、回忆叙事映照现实 | 第58-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