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 1.1 底泥污染 | 第13-15页 |
| 1.1.1 底泥污染的定义及特点 | 第13-14页 |
| 1.1.1.1 底泥污染的定义 | 第13页 |
| 1.1.1.2 底泥污染的特点 | 第13-14页 |
| 1.1.2 我国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4-15页 |
| 1.2 底泥镉污染及其修复技术现状 | 第15-18页 |
| 1.2.1 底泥中镉的来源 | 第15-16页 |
| 1.2.2 镉污染底泥的修复技术 | 第16-18页 |
| 1.3 基于纳米零价铁的环境修复技术研究 | 第18-23页 |
| 1.3.1 纳米零价铁的发展 | 第18-19页 |
| 1.3.2 稳定剂的选择及稳定型纳米零价铁的环境修复现状 | 第19-22页 |
| 1.3.2.1 稳定剂的选择 | 第19-21页 |
| 1.3.2.2 稳定型纳米零价铁的环境修复现状 | 第21-22页 |
| 1.3.3 稳定型纳米零价铁原位修复应用的优势及挑战 | 第22页 |
| 1.3.4 稳定型纳米零价铁修复镉污染底泥机理研究 | 第22-23页 |
| 1.4 稳定型纳米零价铁的迁移性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 1.5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 1.5.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 1.5.2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 1.5.3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稳定型纳米零价铁的制备及其表征 | 第26-32页 |
| 2.1 前言 | 第26页 |
| 2.2 稳定型纳米零价铁的制备 | 第26-28页 |
| 2.2.1 试剂和设备仪器 | 第26-27页 |
| 2.2.2 制备方法 | 第27-28页 |
| 2.3 稳定型纳米零价铁的表征 | 第28-31页 |
| 2.3.1 电镜扫描(SEM)分析 | 第28-29页 |
| 2.3.2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29-30页 |
| 2.3.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30-31页 |
| 2.3.4 粒径分析(DLS) | 第31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稳定型纳米零价铁对镉污染底泥的修复研究 | 第32-44页 |
| 3.1 前言 | 第32页 |
| 3.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2-33页 |
| 3.3 材料 | 第33页 |
| 3.4 实验方法 | 第33-37页 |
| 3.5 实验结果讨论 | 第37-42页 |
| 3.5.1 稳定型纳米零价铁对底泥中镉浸出毒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 3.5.2 稳定型纳米零价铁对底泥中镉生物可给性的影响 | 第38-40页 |
| 3.5.3 稳定型纳米零价铁对底泥中镉形态的影响 | 第40-42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第四章 稳定型纳米零价铁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性研究 | 第44-52页 |
| 4.1 前言 | 第44页 |
| 4.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4页 |
| 4.3 实验试剂 | 第44-45页 |
| 4.4 实验方法 | 第45-48页 |
| 4.4.1 填充介质预处理方法 | 第45-46页 |
| 4.4.2 实验流程 | 第46-47页 |
| 4.4.3 检测方法 | 第47-48页 |
|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8-51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 5.1 结论 | 第52页 |
| 5.2 展望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62-63页 |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所申请的专利目录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