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0-12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2-1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5.1 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研究 | 第13-15页 |
1.5.2 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5-16页 |
1.5.3 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模式的研究 | 第16-18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2.1.1 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2.1.2 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2.2 主要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2.2.1 产业集群理论 | 第21-22页 |
2.2.2 产业组织理论 | 第22-23页 |
2.2.3 产业政策理论 | 第23-24页 |
2.2.4 产业链理论 | 第24页 |
2.2.5 生态圈理论 | 第24-26页 |
第3章 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现状 | 第26-44页 |
3.1 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水平的分析 | 第26-28页 |
3.1.1 区位商方法的说明 | 第26页 |
3.1.2 数据来源与测算 | 第26-27页 |
3.1.3 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3.2 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要素的分析 | 第28-39页 |
3.2.1 生产要素 | 第29-30页 |
3.2.2 市场要素 | 第30-31页 |
3.2.3 产业要素 | 第31-33页 |
3.2.4 竞争要素 | 第33-35页 |
3.2.5 政府要素 | 第35-37页 |
3.2.6 机遇要素 | 第37-39页 |
3.3 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模式 | 第39-44页 |
3.3.1 形成模式的主要类型 | 第39-41页 |
3.3.2 龙泉驿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案例研究 | 第41-44页 |
第4章 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 | 第44-50页 |
4.1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 第44-45页 |
4.2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第45-46页 |
4.3 样本的信度和效度 | 第46页 |
4.4 因子分析 | 第46-50页 |
第5章 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构建与选择 | 第50-62页 |
5.1 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构建 | 第50-54页 |
5.1.1 基于协作的合作网络型 | 第50-51页 |
5.1.2 基于供应链式的共生型 | 第51-52页 |
5.1.3 基于产业链式的整合型 | 第52-53页 |
5.1.4 基于自主品牌的轴轮型 | 第53-54页 |
5.2 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选择 | 第54-62页 |
5.2.1 熵权-TOPSIS方法概述 | 第55-57页 |
5.2.2 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57页 |
5.2.3 TOPSIS综合选择分析 | 第57-60页 |
5.2.4 模式选择的结果分析 | 第60-62页 |
第6章 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新发展模式 | 第62-70页 |
6.1 构建新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第62页 |
6.2 构建新发展模式的目标和原则 | 第62-63页 |
6.2.1 构建新发展模式的目标 | 第62-63页 |
6.2.2 构建新发展模式的原则 | 第63页 |
6.3 以“双链”为主线的生态圈层型集群新发展模式及建设路径 | 第63-70页 |
6.3.1 基于协同创新维度的核心层建设 | 第64-66页 |
6.3.2 基于信息服务维度的中间层建设 | 第66-67页 |
6.3.3 基于产业环境维度的外围层建设 | 第67-70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70-71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附录 | 第78-82页 |
附录1 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第78-80页 |
附录2 发展模式相对于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调查 | 第80-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