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圭元《新图案学》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一、绪论 | 第7-13页 |
|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7-8页 |
| (二)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四)研究框架 | 第11-13页 |
| 二、《新图案学》的写作背景 | 第13-21页 |
| (一)中国图案教育的诞生 | 第13-17页 |
| (二)《新图案学》的产生 | 第17-19页 |
| 小结 | 第19-21页 |
| 三、雷圭元图案思想形成的几个阶段 | 第21-43页 |
| (一)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时期 | 第21-26页 |
| (二)国立艺术院及留法时期 | 第26-35页 |
| 1.向往法国 | 第26-29页 |
| 2.巴黎的漆艺实践 | 第29-32页 |
| 3.《工艺美术技法讲话》 | 第32-35页 |
| 4.艺专剧社 | 第35页 |
| (三)中国工商业美术作家协会时期 | 第35-39页 |
| (四)四川省立成都高级工艺职业学校时期 | 第39-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四、《新图案学》的内容特点和思想内涵 | 第43-62页 |
| (一)《新图案学》的内容特点 | 第43-57页 |
| 1.《新图案学》的内容框架 | 第43-44页 |
| 2.《新图案学》与战时图案教学紧密结合 | 第44-49页 |
| 3.吸收国外图案理论以研究中国传统图案 | 第49-57页 |
| (二)《新图案学》的思想内涵 | 第57-61页 |
| 1.美化人生 | 第57-59页 |
| 2.“设计专门化”与“分工合作” | 第59-61页 |
| 小结 | 第61-62页 |
| 五、《新图案学》之“新” | 第62-77页 |
| (一)《新图案学》与民国图案教学 | 第62-67页 |
| 1.民国图案教材的特点 | 第62-65页 |
| 2.关于图案教授方法的讨论 | 第65-67页 |
| (二)《新图案学》之“新的解释” | 第67-76页 |
| 1.图案与诗 | 第67-72页 |
| 2.图案大众化 | 第72-73页 |
| 3.研究方法 | 第73-76页 |
| 小结 | 第76-77页 |
| 六、结论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